【老師專欄】聖地 / 甘汝誠

聖地(the Holy Land),一個既美麗又浪漫的名字。對基督徒來說,聖地不光是朝聖的地方,也是他們心儀的美地。不過,聖地是甚麼?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解釋:對猶太教徒來說,聖地是「應許地」(Promised Land)是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和他子孫為產業的地方;另外,她也是耶和華差遣使者——先知——教導他們建立宗教的地方。對基督徒來說,聖地是主在世時生活,最後為我們受死,復活,升天的地方。至於伊斯蘭教徒,他們相信教主穆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策馬升天,得阿拉指示而立教,其教徒亦尊耶路撒冷的奧瑪寺為教中第三主要清真寺;當然,他們對聖地的觀念並不及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強烈。

「聖地」一詞並非源自聖經(舊約)。但以理書十一章31節稱以色列地為聖地是對應上文的聖約而言,至於同章所指的「榮美之地」,更從來不是聖經地理的名詞。

舊約稱北緯29°30’至33°20’,東經35°40’至34°20’,亞洲西陲那片窄長的地帶為「以色列地」(Erez Israe)。在近東的史學地理上,她位於肥沃月灣(Fertile Crescent)的西南角;在區域地理上,她則屬於地中海東岸盆地(Levant)的一部分。

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的文獻稱以色列地至敘利亞、黎巴嫩的一大片藩屬土地為Retenu(r-t-n-w)。在新王國時期,特別在十九朝(公元前十四至十三世紀)後,該地因居住其上的土著以何利人(Horites / Hurrians)為主,而改稱為Hurru;此後,當亞摩利人強盛的時候,她又稱為亞摩利人之地(Erez Hamori)。自從亞伯拉罕家族遷進,她又被稱為應許之地。亞伯拉罕的後裔亦稱希伯來人,所以此地又喚作「希伯來人之地」(創四十15)。當地人稱呼此地為「迦南」,但因「迦南」並非希伯來文,故我們對她的原意也不大清楚。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稱要去攻打佔領的迦南地為「流奶與蜜之地」,意味著那兒是農產豐富的美地。當然,比對得尼羅河滋潤的下埃及,和雙子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土質與氣候俱欠佳的以色列地的物產,根本算不得甚麼。

以色列族的進佔,的確為這片地土的歷史揭開新的一頁;不過,以色列人佔據迦南之後,多以支派為領土的名稱。此外,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有二支派半以河東外約但高原的北段為業,那兒本來就不屬於應許地的範圍「以色列地」一詞,主要是在大衛登基建立以色列國後出現的。大衛本屬猶大支派,登基後聯合南北兩大派系的支派,稱國土為以色列地,國名為以色列。漸漸地,政治的名稱取代了地理的名稱。

以色列在著名君王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時分裂,北國仍稱為以色列,南國則喚作猶大公元前八世紀,亞述的文獻中有稱北國為「暗利家」或「暗利之地」的,雖然事實上,那時北國早已是耶戶王朝的天下了。

北國以色列在公元前八世紀亡於亞述大軍手中,國民大部分被充軍到亞述,從此,支派的名號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亞述遠征軍離去後,尚存的南國猶大自然將統治權伸展至原北國的領土,「猶大」因而成為全國的名稱。公元前586年,猶大國又亡於新興的新巴比倫帝國;後者於公元前六世紀為波斯帝國取代。波斯帝國的開國君主古列,將巴比倫行省一分為二:東面的,仍稱為巴比倫;西面的,稱為伊法利拿利(Ebrinahari,Beyond-the-River,和合本意譯作「大河那邊」);他在撒瑪利亞設次一級的省份。至亞達薛西時又設自治的猶太省;大利烏二世甚至准許以「猶太省」(Yehud)名義發行錢幣;從以色列地充軍至美索不達米亞和回歸故土的以色列人,都統稱猶太人(the Jews)。後來,希臘人沿用此省名,稱之為Ἰουδα或 Ἰουδαια(Judea,猶太地)。以色列地在羅馬大將龐培東征時(公元前63年)落入羅馬手中,羅馬人立敘利亞行省,猶太則降格成半自治區,設有總督(巡撫)。自耶路撒冷以南的瑪利沙直到南地,併入以土買的領域;中部則劃出該撒利亞、約但河谷及外約但為「十城區」(Decapolis,底加波里)。及後羅馬立希律為傀儡政權,封他為猶太地之王,統治約但河東西兩岸。希律家族的統治也只維持了約八十年,公元66年爆發猶太人反抗羅馬之役,公元70年耶路撒冷失陷,猶太地受羅馬直接管理;事後,羅馬人在猶太地南界設立防線,稱為「巴勒斯坦防線」(Limes Palaestinae,取名自防線西端的非利士地)。猶太人在巴高哈巴領導下再次反抗羅馬(公元132〜135年)原因之一是皇帝哈大良擅改耶路撒冷的名字為Aelia Capitolina。Aelia取自哈大良的本名Publius Aelius Hadrianus; Capitolina 指Capitolina triad,即新城的守護神——朱彼得、朱諾及米尼花。反抗當然以失敗告終。哈大良施以鐵腕統治,立耶路撒冷為殖民地,稱Colonia Aelia Capitolina;猶太人被禁止居於耶路撒冷,猶太地也易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Syria Palaestina)。此後近二千年,直到1948年新的以色列國(the State of Israel)立國為止,聖地的名稱多少與「巴勒斯坦」的名字有關。總括來說,對猶太人而言,聖地的範圍包括了今日的以色列國和約但。

對基督徒來說,聖地是指基督在世時傳道和生活的地方,除猶太地 / 巴勒斯坦外,南至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北達約但河東黑門山麓的班尼亞(Banias,聖經稱之為該撒利亞腓立比),西北延至黎巴嫩的推羅,西頓一帶,也包括其中。有人把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也計算在內,理由是主曾在大馬士革附近向掃羅顯現,並且呼召他作外邦人的使徒。古教會採取「大以色列地」為聖地的觀念,一方面避免與羅馬政府的反猶太政策衝突;另一方面把古教父(使徒的弟子)傳道生活的地方也包括在內。難怪今天的聖地遊總會將希臘、塞浦路斯、土耳其也列在行程之中,當然,那是別話了。

原載於《建道通訊》127期,2002年4月,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