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院老師專訪】麥耀光

訪院老師專訪麥耀光博士(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教育及教牧輔導助理教授)

 

麥耀光牧師是第二次到訪建道。上一次到建道是2000年,當時是為了完成論文,所以只是匆匆地短暫逗留。2008年9月開始是麥牧師的安息年,而學院便邀請他擔任客席教授一年。這可說是麥牧師正式在建道逗留最長的一次了。

為什麼你會到台灣事奉去?

其實我從沒想過到台灣事奉,以往也從不曾到過台灣。在香港中學畢業後便到加拿大升學,後來入讀神學院,畢業後牧會。牧會時看到神學教育的需要,對此很有負擔,於96年離開牧會的事奉,到美國修讀博士學位。我原本的計劃是修畢博士學位後,便回到香港任教。但神給我有奇妙的安排在美國進修的五年時間,參與聚會的教會都是以普通話為主,我便從那時起開始學習普通話,也開始接觸一些來自台灣的弟兄姊姊及牧者。由於當時所寫的論文是研究華人神學生的蒙召,我便選擇了香港,台灣及馬來西亞三地的神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因而有機會到台灣認識中華福音神學院(下稱「華神」)。當時的教務長賴建國博士(即現時的院長)邀請我到華神任教。在回到美國後,仍不時的收到賴博士的來電慰問及邀請。因這本不是我的計劃,我便與師母祈禱,也請教會的弟兄姊妹為我祈禱求神帶領。在祈禱當中得著平安,覺得是神要開這條路。既然我們服侍主,便順服祂的帶領,憑信心決定到台灣事奉。當時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非常緊張,很多人都覺得台灣很不安全。但我和師母認為,這既是神的帶領,便不作多想了。現時回望,卻發現神的安排實在是奇妙。感謝神,給我有機會參與華神開展輔導的碩士課程的策劃工作。

這次到訪建道,希望能完成甚麼?

2008至2009年是我的安息年,本應多做一些研究及寫作,但我卻很想藉此機會充實自己。鑒於本身主要服侍對象是華人教會,而以往牧會的經驗也只來自北美,教導的經驗也只來自台灣,對於香港卻是不甚熟悉,所以這次來香港,寄望可更多認識香港教會的狀況和香港神學生的心態,並能運用粵語教導。縱然今年我在研究工作上的進展不大,但所獲得的經驗卻是十分寶貴。

在建道已有半年多的日子,您對學院的印象如何?

非常好,無論在學制,神學生的生活訓練等範疇都給我很好的印象。相比較於台灣的神學生,建道的神學生給我的印象是很有活力,參與性很高。縱使功課忙碌,仍很願意與同學建立肢體關係。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因日後會時是很需要有建立群體的經驗。我特別欣賞建道全院在同一地方享用午飯的安排。無論是老師,學生或職員同工都可透過每日的午飯時間,彼此有更多的溝通。此外,「教員會」也是我很欣賞的安排,老師每星期一都聚集一起,為同學,同工,校友等的需要祈禱。而透過「教員會」,也可使各部門及學系之間有更多的溝通。

中,港,台的神學教育的差異?

因我到內地教導的經驗只有兩次,加上對香港的神學教育不太熟悉,所以不敢草率地發表意見,而只能就華神及建道神學院作簡略的現象比照。華神及建道都是有歷史及有份量的神學院,但建道提供的課程比華神更為全面。兩家神學院在塑造傳道人時都很著重學識,靈命,實習及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訓練。所以建道及華神在神學教育理念上都很相似。建道承襲超逾一百年的傳統,有一些活動如佈道團及中禱組等,讓我看到同學的自發性及參與性很高。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建道在二月份舉行的開放日,同學的投入感非常高,各人都很落力,很認真,很喜樂,這使我感到很訝異。

 

麥耀光牧師在建道的客席教授工作將於6月完結,之後便回到華神預備新一學年的工作。

原載於《建道通訊》155期,2009年4月,頁19。

作者簡介

麥耀光

實用神學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