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5期
1996 年 1 月 1 日
INTERSUBJECTIVITY, INTERTEXTUALITY AND INTERCONNECTIVITY: On Biblical Hermeneutics And Hegemony(相互主體性、文本互涉性、互相連接性──論聖經詮釋學與霸權主義) / 謝品然
本文以相互主體性,文本互涉性及相互連結性的觀點為基礎,訴諸於聖經詮釋的群體,再次肯定學者在追求學術時互相負責及尊重的需要。
1996 年 1 月 1 日
歷史﹑相對與亞洲詮釋學——庫恩的典範論及其問題的開展 / 曾慶豹
當代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都強調了「歷史」的作用,而「歷史化」最易引人誤會為「相對化」。本文以科學哲學家庫恩(Thomas Kuhn)的典範論 (Paradigms)為核心來討論亞洲詮釋學,分別說明在詮釋學上客觀和相對的超越, 以及不同的典範和典範間的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
1996 年 1 月 1 日
THE DAO OF QOHELETH: An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The Daode Jing And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傳道書中的「道」──《道德經》與傳道書的文本互涉解讀) / Christopher Heard 赫克理斯托弗
以讀者為主導研究文本互涉性,有利於研究聖經和亞洲的文本。雖然西方批評家明白到中國哲學著作的重要性;但是卻很少以文本互涉的方法研究中國的典籍和聖經的智慧書。
1996 年 1 月 1 日
The Shape And Motive Of Piety In Chinese Religious Tradition And The Biblical Tradition (中國宗教傳統與聖經傳統中敬虔的模式與主題) / Philip H. Towner 唐書禮
中國的宗教思想和聖經的傳統對敬虔同樣重視,即是中國的禮,和希臘 eusebeia。在這兩方面「敬虔」都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而且與道德生活其他層面的關係是對等的。兩者在敬虔的共通之處,使這兩種傳統可以有效地對話。然而從孔夫子的禮和聖經的eusebeia來看,中國人的敬虔與基督徒的敬虔大有迥異。
1996 年 1 月 1 日
A Confucian Reading Of Romans 7:14-25:Nomos(Law) And Li(Propriety)(從儒家角度解讀羅馬書七章14至25節──猶太律法與儒家之禮) / 楊克勤
作者首先總結羅馬七章14至25節解釋上的論爭,然後再從儒家角度詮釋這段經文。本文大部分是從中國基督徒角度以文本互涉方法詮釋羅馬書七章的「律法」和《論語》的「禮」。
1996 年 1 月 1 日
LI, EUSEBEIA, TORAH: A Response To Towner And Yeo(禮、敬虔、律法──回應唐氏與楊氏之文章) / Antoinettec Wire 懷安托瓦尼特
I want to thank both writers for their careful study of Confucian and Christian concepts of piety and for what I learned from preparing to comment on them.
1996 年 1 月 1 日
The Origin Of The “Three Self”(「三自」探源) / 張賢勇
本文先交代寫作原委,並澄清既不明確又常遭誤解之「自」的定義,然後從最早期宣教士,如范亨利(Henry Venn)和安魯弗斯(Rufus Anderson)開始至中國教會本土化的過程為止,依次說明三自運動的起源和歷史。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