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甲子的召喚/梁家麟

相對於香港百多年的開埠,宣道會在香港開基才僅逾三分之一的時間。六十年來,我們經歷了上帝奇妙的帶領與豐富的恩典。沒有豐厚資源,有的僅是由國內撤出來奮不顧身的宣教士,以及為主擺上一切的華人傳道同工,他們竭盡所能地奠立香港宣道會的根基,並將事工擴展到台灣、加拿大、美國,乃至世界各地。我們沒有將在中國大陸傳教的一頁都併入香港的歷史裡,但對普世華人宣道會而言,香港確實扮演承先啟後的關鍵作用。當然,這不過是前人的勛業,今天香港宣道會的信眾不能據之自傲。

未來香港宣道會可以有怎樣的目標和方向?

保持傳福音的熱忱

毫無疑問,繼續傳揚福音、開植堂會、建立門徒、推動宣教,是永遠不錯的總路向。這是耶穌基督的大使命,亦是教會存在的原由。若不致力這四方面,教會就偏離耶穌基督的心意,教會亦不復是教會了。

不過,如何保持教會的傳福音熱誠,如何令堂會甘願分拆資源開植新堂,如何鼓勵更多信徒踏上宣教之路?倒也不是毋庸思考的問題。宣信博士離開長老會自立門戶,正是因為感到原有教會失去向外拓展的熱忱。教會是非常有可能變得內向化的,香港一千四百間教會,恐怕超過一半都有這樣的情況,宣道會百多間堂會也不能免疫。

內向化教會的一個特徵,是將大部分資源,特別是傳道和長執的關注和力量,都投進經營和維持既有的體制與事工。教會不是全沒有傳福音的活動,每年辦兩三次福音主日,算是有所交代,但多數活動和事工卻不是為非信徒而舉辦的。崇拜編排、屬靈操練、輔導支援,耗去了絕大多數時間和資源。孤立地問這些事工是否具價值,是不在話下的,問題端在於有限資源的條件下如何分配取捨,教會事工的優先次序是怎樣而已。宣信博士刻意將教會取名為「會幕」(tabernacle),強調簡潔、靈活、機動等要素。必須自問:我們是否已捨會幕而建造聖殿?我們是否尚有餘力,回應上帝的新召喚?倘使明天看到雲柱、火柱,我們得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拔營起行?抑或是大軍不動,最多派個特遣小隊虛應故事,敷衍上帝一下?

教會的憲章(charter)是耶穌基督的大使命,教會是為了尚未加入教會的人而設的。教會依據使命而存在,沒有使命,沒有教會;使命完成的一日,亦是教會結束之時,因為基督已重回了。宣道會的名稱(「宣道」,“Missionary”)已標示了她的特質,我們沒有內向化的選擇。

延續開荒的精神

過去很長的一段日子,作為信心差會,強調不在別人的根基之上建造,專注於未得之地和未得之民,宣道會有強烈的開荒精神,這亦是建道神學院所高舉的傳統:「開荒、吃苦、火熱」。不誇張地説,宣道會的傳統便是突破傳統,不斷求變與革新。宣道會偉大的宣教士翟輔民、劉福群、包忠傑等,都有拒絕恪遵既定規範、另闢蹊徑的性格;而在香港開闢出一片天地的都乾初丶時恩證、崔冠軍等華人牧者,亦具備因時制宜、靈活發展、冒險犯難的精神。我們必須思考,香港宣道會是否尚存這樣的開荒精神;抑或已變得謹慎保守、固守舊業、拒絕轉變?在香港芸芸眾教會中,在傳福音與植堂事工方面,宣道會的創新精神是否顯著?事工模式是否夠多元化?屬靈視野是否追上(甚或超越)時代?

教會的成員中產化不是問題,教會在心態上中產化才是問題所在。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都是由資產階級所推動的;香港教會歷史裡,調景嶺的難民工作亦是由九龍塘的富裕信徒所推動和支持的。但可以確定的是,文化上、社會上和經濟上的邊緣群體,永遠是最容易回應福音的一群,這包括難民、新移民、匱乏者、負傷者、年輕人。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教會的開荒工作,便是要得著上述的邊緣群體。遺憾的是,社會上的邊緣群體,往往亦是教會的邊緣群體,教會必須自我突破,才能尋求事工上的突破。

時代轉變急遽,舊有事工模式逐漸失效,如何維持開荒精神,維持向未得之地進發的熱忱,與時俱變,肯定是面前的重大挑戰。

扶拔年輕的人才

創新求變之所以可能,除了要有具備翟輔民與都乾初等性格和恩賜的牧者外,也需要整個宗派都有包容信任的胸襟,以及大膽起用人才的氣魄。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差會便將堂會和機構的領導權轉移給華人,跟其他人才和資源都更豐厚的宗派比較,是非常突出的情況。多年來領導香港宣道會的滕近輝,亦以包容信任、敢於起用年輕人見稱。求主幫助這一代領袖,繼續包容不同、信任上帝、信任同工、信任年輕一代的優良傳統;也求主興起新一代的同工,敢於創新求變,不以因循前人舊業、固守今天小成為滿足。相對於或可能的犯錯,過分謹小慎微所造成的負面後果更為嚴重。

香港教會老齡化問題嚴重,神學生與傳道人的年齡偏高亦是顯著現象。宣道會辦學資源有限,接觸點不多,要大力發展青少年事工,得付出較其他宗派更大的氣力。年輕人對年輕人,我們的傳道團隊必須年輕化,堂會的執事和信徒領袖亦得預留相當空位給新生代,切勿變成老人政治。年輕一代最受時代文化影響,能否得著他們,將是我們是否貼近時代心靈的重要指標。

未來十年,香港宣道會必須完成世代交接。這是二○一○年六月執委會退修會眾同工的共識。

建立合一互信的精神

毫無疑問,新生代領袖輩出,不斷創新求變,事工多元化,都會淡化既有傳統,威脅宗派的合一性。不過,成立宗派不到半個世紀的宣道會,從來都沒有豐厚的宗派積澱;無論是教義、禮儀與教制,都缺乏深邃精微的神哲學以為支撐,我們沒有固守宗派傳統的本錢,我們的傳統仍在創造中。今天更正教的宗派主義(denominationalism)正在廢弛,甚或瓦解中,愈是繁瑣嚴密的宗派,便愈有難以為繼的困擾;沒有傳統包袱,倒成了我們的一個強項。

一直以來,宣道會眾堂會都以兩個銅環緊扣,互相結連:一方面是共同信守簡潔的屬靈傳統,包括「四重福音」,兩大使命(更深地經歷基督,更熱切傳揚福音);另方面則是同工之間互相信任、彼此守望的兄弟情誼。在未來的日子,只要固執這兩個銅環:恪守簡單的核心信仰,維繫緊密的兄弟情誼,宣道會的團隊精神便牢不可破。

面前的任務,是如何不斷更新(to revitalize)我們簡潔的屬靈傳統,使之繼續具備生活的解説能力和現實的盛載能力;並且在新生代的傳道人以及堂會的信徒領袖中間,建立和維繫兄弟情誼。十一月二十八日在香港政府大球場舉行的鑽禧感恩年聯合崇拜,正好便是這樣的認信和相愛的時間。

我們都以宣道人的身分自豪,我們都以有你們同作宣道人為榮。(寫於二○一○年六月十日區聯會執委會退修最後一日)

原載於《宣訊》129期,2010年9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