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近輝牧師──既良善又忠心的屬靈巨人/劉義章

筆者在2011年9月25日出席「感恩——八秩壽辰暨金婚之慶、胡欽牧師伉儷感恩晚宴」,有幸睹見滕近輝牧師的風采(當時他與滕師母坐在一塊),我於是趨前問候並感謝他多年前為一本小書作序。[1] 他和顏悅色地、面帶親切笑容點頭示意。當晚他那溫馨慈祥的臉容如今依然歷歷在目。[2]

今年1月17日建道神學院在市區校園召開「2015華人教會人物研究學術研討會——滕近輝牧師的事奉人生」。當天,主題講員梁家麟院長和諸位學者的發言,讓筆者感到出席了一次屬靈學術盛宴,滿載而歸。[3] 梁院長全方位闡述滕牧師七十餘年事奉生命:

一、屬靈傳承(包括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事工運動的繼承、西方福音派的傳統、華人宣道會領袖);

二、神學和事工開拓(高瞻遠矚的屬靈領袖、神學教育與門徒訓練、聯合事工、青年工作、聖靈與靈恩、文字工作、差傳宣教、國度視野)。他認為:滕牧師並不代表一個人而是由他團結的好一羣人以及綿延數代的無數參與者,在「天時、地利、人和」配合下「因應時勢」踐行主的大使命。此外,十四位學者向大會提交的論文分別從滕牧師的禱告觀、「靈力長進」聖靈觀、恩典論、教會合一觀、牧養模式、神學教育理念、墨寶,以及他與香港宣道會、與青年基督徒、在世界各地事奉、所面對的政教挑戰等論述滕牧師事奉一生。

滕師母在總結發言時,深情地感謝各位學者對滕牧師的肯定。誠然,滕牧師留給我們的屬靈遺產非常豐厚。作為他的屬靈後輩和接棒人宜珍而重之,並將其屬靈事業發揚光大;這亦是滕師母所言,「我們要繼承上一代教牧同工的屬靈傳統」之深意所在。

滕牧師在回憶錄寫道:「1952年,幾位調景嶺聖經學院的學生與白德三牧師夫婦在北角糖水道的海傍露天佈道,帶領了胡欽先生信主,後來漸漸有更多人信主,就在北角道租一鋪位舉行聚會。」[4] 綜觀滕牧師一生事奉可說與胡欽牧師分不開。上帝讓滕牧師以宣道會北角堂作為事奉本部和大後方。在「北宣」,滕牧師帶領眾同工拯救失喪靈魂、為弟兄姊妹努力經營屬靈家。滕牧師從「北宣」走出香港而進入東南亞、歐美以至全球許多角落宣講真道、致力拓展上帝國度,為天國事業打拼而留下佳美腳蹤。滕牧師能成就上帝所囑託的大事工並皆卓有建樹,乃因梁院長所言「天時、地利、人和」以及上帝予他「寬宏、恩典與智慧」等厚賜有以致之。滕牧師無論與任何輩份的人相處都待之以誠和同等尊重,充分流露「仁者的人文精神」。[5]

謹借胡欽牧師的話闡明滕牧師的「寬宏與智慧」,「在劉福羣院長極力的協調及幫扶下,滕牧師在1957年9月到任成為北宣的堂主任,而我則有幸能跟這麼一位屬靈前輩學習及一起事奉三十年。滕牧師是我的老師,一切事工他交代後我就言聽計從。滕牧師上任兩個月後,查問教會存款若干。我告訴他存款二百元多一點,其實全是節省下來的。他提議每月撥七十元支援大澳堂福音事工。這個意念在我腦中打了幾個滾,我想到過去一年都沒有吃過一餐飽飯,現在還要分給人吃?當念及滕牧師的榜樣,於是轉念又想:一碗飯分給兩個人吃,不就是大家都養活了嗎!這不僅是北宣第一次與人分享,也是差傳的起點!我也從此學會與人一起分享神的福氣。」[6]

滕牧師的事奉一生以及他和劉院長、胡牧師等眾多位牧長、同工們同行的經歷,展示出「伯樂與千里馬」、「兄弟和睦同居」等一幅又一幅的美麗畫卷。誠然,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祂的作為確實叫人欽佩、敬畏不已。滕牧師的屬靈生命為後輩、一代又一代信徒和傳道者留下光輝典範。我們作為受這位屬靈楷模的教導和恩惠者,當以其道德和事功常常自我策勵,從而作好接棒人的角色,為上帝打那美好的仗。以致到那日我們可以學效滕牧師高聲說:「都是恩典。」

願榮耀頌讚歸於至高上帝!

 

註釋:
[1] 基督教靈實協會五十週年紀念特刊編委會:《荒原上的雲彩》(香港:基督教靈實協會,2003)。靈實醫院佈道團在1980年代中出版司務道教士自傳《陝西羚蹤》、《荒原上》時,滕牧師也為之作序。
[2] 1970年代初一個主日,滕牧師應邀在大埔浸信會擔任主日崇拜講員,時就讀大學二年級關之英姊妹(筆者內子)決志信主。
[3] 楊華:〈事奉人生路——滕近輝牧師研討會摘記〉,將刊登於建道神學院的《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63期(2015年5月)。
[4] 滕近輝:《都是恩典——滕近輝回憶錄》(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頁45。筆者曾在調景嶺宣道小學(調景嶺聖經學院舊址所在)就讀暑假學校;由戴學文、黎傳文和陶沛蒼三位老師分別教授國文、英文和數學科。老師們循循善誘,我們獲益良多;陶老師的講解令我對代數豁然開竅。
[5] 參陳士齊:〈滕近輝牧師的寬宏、恩典與智慧——個人觀察滕牧師所代表的上一代教牧的靈性精神〉(會議論文,2015)。筆者認為滕牧師「講道就是休息;事奉神就是我的娛樂」的恩賜和事奉態度,是他能成就大使的重要因素。
[6] 胡欽:《安徽小子——胡欽生命之旅》(香港:宣道出版社,2011),頁47-48。

原載於《建道通訊》179期,2015年4月,頁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