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郭鴻標著【歷代靈修傳統巡禮】/廖炳堂
評介書籍:郭鴻標,《歷代靈修傳統巡禮》,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1。(共214頁。)
本書是郭鴻標博士第一本中文著作,他本著普世教會合一的精神,嘗試用約二百頁的篇幅精簡地引介靈修歷史中具代表的十八個傳統或人物,並站在宗教改革的神學立場上加以欣賞及評論(頁5-6);全書共二十章,每章皆附有十本以內的參考書目,以其具心思的選材(參頁8-11)和精簡之舖陳而言,誠為一般讀者上佳靈修歷史入門指南。
作者表明了他評介各靈修傳統的重心是它們的神學基礎(頁7),因此在各章的回應部分他討論了不少重要的神學課題,例如神契主義、反面神學、內聖與外王和靈洗等等,涵蓋了現今靈修學界所關注的許多課題。他在導論中很精簡地勾劃出各傳統之歷史背景及演變,但在大部分的篇章中卻沒有進一步引伸幫助讀者了解各傳統在歷史中的角色,殊為可惜,例如作者在導論中提及早期東西方修道並不把神學和靈修分割(頁8-9),但在內文的第三及四章中卻沒有再提起。
作者評介的風格間中有不統一的地方,例如第五章介紹聖貝納德時並沒有多介紹背景,也沒有正式回應之段落,全章給人的印象是褒多於眨,使人摸不著為何他在導論中選之為中世紀有過份主觀弊病之感性靈修的代表(頁9)。此外每章皆回應的方式也值得商榷,一來篇幅所限難以發揮,二來各基督宗教內各傳統之間關係密切,評論內容難免重複,例如很多篇章只是以評論反智式靈修進路為回應之重點(第3、6、7、8、12和13章),是否應考慮按基督宗教分類總評較為合適呢?再者作者評論的角度也很多元化,除了上述神學性之回應外,也討論如家庭靈修(頁44-45)、性格重整(頁22-23)、小組動力(頁169)等應用層面的課題,總評的方式也許可以將之整合起來、更全盤地考慮各靈修傳統對現今牧養所帶來的啟廸。
本書資料豐富,討論範圍廣是它的優點,但也引起幾個學術課題值得進一步探討:一、修道主義興起前之靈修歷史很有研究之價值,也是早期教會過渡至沙漠教父時期之重要歷史線索,從更正教立場而言,忽略這階段而以沙漠教父為靈修歷史的首章,會否容易誤導讀者修道主義乃直接源自早期教會對聖經之理解的最自然發展?二、艾克哈特在歷史上被教會判為異端乃源於他的神學含有過多不 受聖經啟示約束的玄思臆測,以他為神契與講道、心與腦之整合之模範(頁75-76) 是否恰當?三、基督教和中國文化之關係,除了對話外,是否有宣教和更新文化之責任?如果有的話,我們就必須謹慎解說教外之「修養」體驗和教內靈修體驗之相似性的神學意義,更不能忽略指出其本質上的相異性。
本書作為華文靈修史之先驅著作,在譯名上有時難免無所適從,[1] 現今天主教與基督教、甚至兩教之內兩岸三地之譯名仍是百花齊放,只望出版界能朝向統一大業努力。另外也發現書中偶有錯字。[2]
靈修神學在華人神學界仍屬起步階段,本書可貴之處在於它是華人神學工作者所寫的靈修歷史綜覽的先驅著作。本書之結論第18和20章尤為精彩,筆者對於作者提出基督教靈修要注重藝術美感、情理兼重、與日常生活整合、回應社會文化和重視性格塑造等等向度非常認同。禱願這書可以豐富華人教會對寶貴靈修傳統的認識,從而在廿一世紀更有效牧養信徒之靈命。
註釋: [1]例子:在108頁作者用基督教譯名之聖法蘭西斯和聖多明尼和天主教譯名之聖衣納爵,在111頁捨神慰神枯(天主教譯名)不用而用一般翻譯之安慰與悲哀。 [2]例如:頁148之羅馬「王」主教,頁159之愛「氐」。
原載於《基道閱讀》,2001年9月。頁8-9。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
最新文章
【新生見證】頃刻的呼聲 傾出一生回應 / 何能恩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明燈指引 主愛綿延 / 容永進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蒙召與回應 / 朱仲衡
2024 年 10 月 1 日
編輯精選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