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出火熱的心/高銘謙

耶穌復活之後,兩位門徒在前往以馬忤斯的途中,見到復活的耶穌,但眼睛迷糊,不認識祂。當耶穌問他們談論甚麼事情,他們用了很長的篇幅敘述所見所聞的事(路二十四19-24),非常準確又客觀地先後以第一身及第二身的見證來說明空墳墓的歷史事實(historical facts),可說是非常專業的歷史重構(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可是卻不能在當中找到歷史意義(historical meanings)。如果用現今教會的研經情況作類比,這兩位門徒對歸納式研經法掌握純熟,準確地以「5W」及「1H」描述觀察所得,但卻未能為他們帶來任何生命的改變。為甚麼呢?

耶穌直接指出他們是無知的人,信得太遲鈍(路二十四25),似乎指出他們對歷史事實的觀察先於他們的信心。耶穌說明先要有信,可見信心應先於歷史觀察,否則便成為無知的人。於是,耶穌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如何受苦及復活的話,都「講解明白」(路二十四27),「講解明白」在原文看來便是「詮釋」(hermeneutics),有「打開」的意思,表示耶穌鼓勵他們帶著信心的眼鏡來詮釋聖經(摩西和眾先知的話),才能看出事實背後的意義,真正打開神的話語,這樣的釋經才能使釋經者的心火熱(路二十四32),釋出火熱的心。

面對經文,我們可以視它為普通的文獻來研究,以五花百門的研經法來找出經文的意思,了解它的文學、歷史、政治、考古、結構、性取向、社會文化等等,這些研究聖經的進路與方法也只會愈來愈多,層出不窮。研經的方法固然重要,也是必須的貢獻,只是我們更要了解釋經的前設,才能明白為何同一本聖經,由兩種帶有不同閱讀前設的人,用同一種研經方法來釋經後,卻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筆者相信,這是因為釋經者的態度,決定釋經的結果。如果釋經者抱著「這只是文學作品」的心態來看經文,自然會看出不同文學手法,而這種結果只會增加頭腦的知識;如果釋經者抱著「這是神的話語」或「這裡有真理」的心態來閱讀,自然會視經文為神向他說話、帶來生命改變的釋經結果。因此,耶穌挑戰門徒帶著信心看經文,鼓勵門徒以信心的眼鏡作釋經的前設。耶穌不是教導他們研經的方法,而是改變他們研經的心態,這才能在釋經的過程中,生出「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路二十四32)的效果。

香港的信徒十分幸福,我們不缺乏學習聖經的機會:神學院課程、研經講座、查經小組……,我們在這方面的資源很多,更有很多修畢博士學位的聖經學者以出色的教導和寫作,讓我們對經文有更多的認識。然而,當我們的知識增長,對經文的掌握更徹底時,我們釋經的態度能否保持一顆「這是神的話語」或「這裡有真理」的心呢?參加更多的查經班不能帶來生命的改變,除非我們帶著與神會遇的信心,讓神的信息針對自己的生命說話,才不致於只增加頭腦知識,而是生出火熱的心,使生命得改變。

釋經方法,帶來釋經的知識;但釋經的態度,決定釋經的結果。

原載於《宣訊》191期,2015年11月,頁2。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高銘謙

副院長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