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願景/梁家麟

剛從張慕皚院長手中接過建道神學院這根沉重的棒子,除了恐懼戰兢之外還是恐懼戰兢,暫時還談不上有什麼神學教育的鴻圖大計。求主幫助我的心不狂傲,眼不高大。若我敢不恐懼戰兢,便真的有禍了。

當然,不説籠統的神學教育,我對建道神學院還是有許多願景的。我即時想到的是學院的院訓,即文理本的猶大書20節:「爾當以所信至聖之真道自建。」「建道」二字源出於此。從這節院訓,我看到兩個重點:

秉持聖經真理

第一,神學教育必須秉持聖經真理。

這個近乎常識的説法是非常重要的。神學院的一個責任是為教會訓練工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不僅為現實的教會服務,也為理想的教會服務,嚴格地説,就是為建造理想的教會而努力。現實的教會與理想的教會總是存在著距離。我們對教會持定原則、抱有理想。這些原則和理想不由個人自造,而是來自聖經,聖經是建立教會的總圖則,亦是不停修造改建教會的方案書,聖經揭示理想的教會,也審判現實的教會。

聖經的原則和理想,優先於現實教會的需要。我期望建道的同學,都努力以聖經真道來建造自己。若沒有超越於現實的真理,神學院便僅是廉價工人製造工場,不斷按教會的需要而出產工人,然後以這些工人來強化教會的現實,結果教會的現實便是牢不可破的,直到出現危機或宣告失效為止。

儘管不斷有人主倡神學院得這樣那樣改革課程,譬如增加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通識,增加輔導、管理、傳播、個別群體的事工等技巧,我們仍堅持聖經真理是神學教育的主幹,沒有什麼比從聖經語言和釋經法逐步建立聖經知識更具關鍵性。

以人為本

第二,神學教育必須以人為本。

我們不以為教會提供所需的人力資源為滿足,因為我們不是製造工具,也不僅是訓練工人,而是配合聖靈造就人的屬靈生命。生命比事工重要。黃碩然老師常常提醒説:「我們不是教書,而是教人。」訓練神學生成為合乎上帝心意的傳道人,是我們的首要目標;至於是否合乎某間教會的某個主任牧師的需要,倒是其次的。

今天的問題是不同教會自有不同的需要,人人要求不同,所以神學院在本質上是無法符合教會的需求的。譬如説,有些教會根本不願意聘用神學院訓練出來的傳道人,因為主任牧者根本不要他們講道,不要他們自己預備查經資料,只要他們在大機器裡扮演特定的螺絲角色;這些牧者肯定會覺得神學院所訓練的工人不合用,他們亦必然走上自辦個人品牌的神學院的路向,歷史的發展不隨人意轉移,我們不必介意,介意也沒有用。

神學院不是大量生產的工廠,幫助同學個別成長,以聖經真道來建造自己,才是至關重要的。在建道遷校香港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也是先有工人,才建立教會的。我們若能造就上帝的工人,便不用愁他們不為主用,沒有出路。

神學畢業生轉換工場不是嚴重問題,個別傳道人無法在某教會適應也不是大問題[1],我們沒有製造任何次貨──過去沒有,將來也沒有,我們從不視任何同學或畢業生為次貨。

重視聖經,重視個別的屬靈生命;盡力教好聖經(當然包括應用部分),努力造就同學的個人品格與發揮其屬靈恩賜。這是我在目下所能想到的神學教育的願景。

平凡的人合該只有平凡的願景。

 

[1] 舉例言,若堂會從沒打算終生聘用一位傳道同工,僅以合約形式跟傳道人訂定僱傭關係,便不應單方面要求傳道人鞠躬盡瘁。若堂會考慮找人擔當特定群體的牧養(以人遷就職位),而非先聘一位傳道人,再按其恩賜編派和轉換崗位(以職位遷就人),則角色愈專門性,便愈容易顯出某位新進傳道稱職與否;在特定崗位不稱職的,要不立即謝幕也不可能。所以,導致年輕傳道轉職頻仍的因素甚多,不能孤立討論;若無視教會就業環境的重大變化,而單單批評某方面的轉變,肯定是言不及義的。

原載於《宣訊》69期,2005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