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 1 日
【中文利未記註釋 高牧師《利未記》獲台灣著作奬】
「2017年,我教了一個密集課程,發覺很多學生,尤其內地生看不明白英文釋經書,我的心志是在去世前為華人教會寫10本釋經書,利未記是第四本,也是至今最難寫的釋經書。」高銘謙牧師分享他寫利未記的心願。…
2018 年 7 月 1 日
默想律法——一個詩篇編修的神學取向/高銘謙
本文嘗試介紹古近東的文士訓練系統,了解這些文士如何在訓練期間把所學習的東西用來塑造他們的信仰與思維,從而在這場景下了解利未歌頌者作為詩篇編修者的類似取向,說明「默想律法」的思維如何影響他們對詩篇的編修。…
2017 年 1 月 1 日
Gerhard von Rad and Brevard S. Childs: The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22/Ko Ming-Hin
This paper aims to describe,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Genesis 22 offered by Gerhard von Rad and Brevard S. Childs. Von Rad applies a typological…
2017 年 1 月 1 日
感官動詞在約翰福音的神蹟敘事中之功能/王觀惠
在希臘修辭學中,訴諸感官是一個常用的修辭技巧。這技巧的使用是為要透過激發讀者的想像力,將所描述的事件生動的帶到讀者的眼前,並藉此增進這些描述的說服力。本文的目的是要探討一個在研究約翰福音的神蹟敘事時,為學者所忽視的……
2017 年 1 月 1 日
Arguing the Concept of the Trinity from the Hebrew Bible: Luther’s Comments on the Plural Grammatical Forms Touching the Divine in the Prophets Situated against Their Jewish and Christian Reception until the Age of the Reformation/Matthew Osek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Luther's comments on the plural grammatical forms touching the Divine, which he was able to identify in the Prophets .
2016 年 7 月 1 日
戰爭與和平——看《米示拿》對比以色列人爭戰亞瑪力人和摩西舉銅蛇/曹腓利
為神而死的人受歌頌為烈士。國家與宗教信奉為某些高尚使命而死的邏輯。這共通之處往往導致民族主義和宗教的結合。換言之,宗教的作用可以補充一個國家所需的犧牲邏輯。回應這樣一種犧牲邏輯,和平主義應當比純粹理想主義更具體充實。…
2016 年 7 月 1 日
耶利米與約瑟夫——投降與投誠之間的迷思/張雲開
耶利米和約瑟夫都被視為是十分複雜的人物,兩者都在其民族面對強大軍事威脅時作出勸降的言論和出降行動,但後代對耶利米和約瑟夫的行為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