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7 月 1 日
中國宗教政策回顧──從八十年代進入新世紀/駱瑞鳳
自1982年至2001年,中國各個不同宗教都有長足的發展。本文嘗試把這段期間經中共頒布的宗教政策或相關的重要講話文件,逐一分析比較,其中包括《十九號文件》、《六號文件》,以及於1993年和2001年江澤民關於宗教工作的講話。本文期待能藉此尋找這二十年來,中共宗教理論和政策上的改變。…
2005 年 7 月 1 日
自由主義與基督信仰──九十年代知識分子余杰述介/梁家麟
本文以當代中國一位新生代基督徒知識分子——余杰為研究對象。如同前言所云:余杰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畢業自名校的高級知識分子,在社會上頗具名氣。他是第一代信徒,信教與家庭背景無關;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沒有將基督信仰局限於私人領域,反而勇敢地把它作為批判社會和文化的利器,在公共論壇上發表各種言談。…
2005 年 7 月 1 日
梁燕城「恩情神學」的神學反思/郭鴻標
本文主要指出,梁燕城以基督教神學及西方哲學的觀念重構中國哲學,為中國哲學提供更多的外來資源。筆者在神學反省部分,對此提出四方面的回應。…
2005 年 7 月 1 日
理察遜著。《研讀巴特──北美洲神學新方向》。(Richardson, Kurt Anders. Reading Karl Barth: New Directions For North American Theology.)/郭鴻標
理察遜(Kurt Anders……
2005 年 7 月 1 日
楊熙楠、雷保德編。《翻譯與吸納──大公神學和漢語神學》。/郭鴻標
綜觀全書,大部分文章都屬資料性及描述性。第一部分關於大公神學和漢語神學的文章’只有奈內一篇涉及普世合一的大公神學,卻沒有提及與漢語神學的關係。其他文章主要討論漢語神學的課題,也鮮有觸及大公神學和漢語神學的關係。…
2005 年 6 月 1 日
[電子書]唇齒相依的神國伙伴—教會與神學教育/張慕皚
本書輯錄了張慕皚博士在建道神學院事奉期間發表的部分文章,當中表達出他對時代變遷的警覺,對教會、差傳及神學教育三者搭配互補的理念,以及給予新一代牧者的諄諄勸勉。…
2005 年 5 月 1 日
信徒皆祭司與教會動員的再思/呂焯安
人數最多、增長最快的教會大部分以「細胞小組」模式運作,這種教會裡的信徒不再是旁觀者,而變成了參與者,成為能夠分擔牧養和服事工作的活躍信徒。本文旨在討論如何把「信徒皆祭司」這個理想信念,有效地貫徹於教會的事奉和普世福音宣教上。…
2005 年 5 月 1 日
試從「教會神學」的角度探究「教會動員」的幾個可行方向/鄭以心
「同心合意、興旺福音」是既迫切又重要的課題,所以值得正視「教會動員」這方面的探究。不少同工在思考「教會動員」的課題時,很容易會側重探究如何善用容易產生效益的動員方案,不少屬於社會學科範疇的學問便會大派用場了。…
2005 年 5 月 1 日
改革派、清教徒與福音派——平信徒的聯繫/特魯曼
福音派平信徒神學的根源,追溯至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本文討論馬丁路德的重要性、個人歸正、信徒皆祭司的理念、信徒的自由、信徒的召命、宗敎改革及以後、福音派歷史的涵義。…
2005 年 5 月 1 日
回應〈改革派、清教徒與福音派——平信徒的聯繫〉:與作者對談/李耀全
本文旨在回應特魯曼認為研究福音派平信徒運動,必須以宗教改革作為起點,對個人歸正、信徒皆祭司、信徒的自由與信徒的呼召四大理念,及福音派歷史的涵義之作出反思,並它對我們的神學研究的啟示,又對福音派平信徒神學的影響,作出反省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