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4 月 1 日
【實習部分享】畢業校友(2011~2016年)牧職與薪酬調查/何鄭惜玉
畢業同學要開始進入牧職,在尋找合適工場時除了考慮事奉理念和工場前景等因素外,也需要面對實際生活需要,看看薪酬待遇是否足夠供養父母、養妻活兒及應付衣食住行等各樣開支。…
2017 年 4 月 1 日
【牧人視野】安全依附與個人成長(上)/黃天逸
回望我們成長的日子裏,所經驗到的是何種聯繫?許多時候,我們認識自己軟弱的一面──自信不足、自我感覺欠佳、又愛又恨的矛盾、親密關係的渴求………
2017 年 4 月 1 日
【牧人視野】講壇計劃/何啟明
剛從神學院畢業時受到一位資深牧者的影響,要好好計劃及安排教會每主日的講壇事奉,讓信徒得到適切合時的餵養。上世紀七十年代出來事奉的神學院同窗大多都是一個人擔起領導教會的重任,並要負起頻密的講壇事奉。…
2017 年 4 月 1 日
【教牧周分享】 一幕一「觸」心/梁淼然
建道多年來首次舉行一連三天的「教牧周」早會,於2月28日至3月2日,每天請來有豐富牧養經驗的講員就不同的牧養主題分享經驗和信息,中午飯後也有不同的牧者作回應,並與同學交流分享…
2017 年 4 月 1 日
【教牧周分享】如何使教會合一增長/鄧灼文
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九36~39)…
2017 年 4 月 1 日
從量性研究看四宗不同規模堂會的特徵和發展 / 陸志明
本文分析分別載於本港基督教四個不同宗派的2013及2015年報資料。所涵蓋有關資料的堂會共265間(佔全港約五分一),會眾共約十萬人(佔全港約三分一)。…
2017 年 4 月 1 日
【建道人,係我!】炳光哥:服侍建道逾37年
林炳光弟兄於1979年9月16日入職建道神學院,今年四月榮休。炳光哥(我們都愛這樣稱呼他)於建道服侍逾37年之久,從建道歷史來看確是前無古人………
2017 年 4 月 1 日
【建道人,係我!】非洲宣教的日子 訪蕭聯生牧師、蕭湯淼芸師母 / 採寫:林智妍
蕭聯生牧師、蕭湯淼芸師母皆在1982年畢業於建道。訪談中兩位分享的不是宏大的宣教神學思想,更沒提三十年來在宣教工場帶了幾多人信主。…
2017 年 3 月 1 日
再認識巴特/陳韋安
華人教會一個有趣現象︰許多人談論巴特,但真正閱讀過巴特的人卻不多,這當然因其著作鮮有中文翻譯,且太多、太長。因此,上一代華人教會有時候會稱之為「新派」,甚至有些人索性將他標籤為「自由派」。這絕不正確。…
2017 年 3 月 1 日
[電子書]戰鬥或共融—當代神學家的教會論/李文耀
作者挑選的幾位神學家、教會論模型都是頗有創意和啟發性的,更發揮了盤點和清理的作用,好讓讀者在構思切合香港教會場景的教會論上找到一點理路。…
2017 年 2 月 1 日
忠心事主、一往無前──敬懷李弼標牧師/劉義章
李弼標牧師生於香港、長得氣宇軒昂,常懷一顆赤子之心。他中學就讀於聖約瑟書院,畢業後進入葛量洪師範學院接受師資培訓,學成後即投身教育工作,任教體育等科目。1965年他與自少青梅竹馬、在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一起成長的盧媛玲姊妹結婚;師母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高材生,屬靈而敬虔,任學生團契職員。…
2017 年 2 月 1 日
女性.文學.政治.神學──杜樂蒂.左勒本色/陳韋安
左勒於一九二九年生於科隆(Köln),與其時的德國人一樣,年少經歷二戰的煎熬。二戰結束後正值大學時期,十八歲開始於科隆、哥廷根、弗賴堡等城市修讀神學、哲學和文學研究,認識存在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這兩股力量對她的生命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