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佩克(Steven M. Studebaker)的五旬宗政治神學/郭鴻標

五旬宗學者史蒂佩克(Steven M. Studebaker)曾經與威爾金森(Michael…

屬靈觀對社會參與的影響——南非靈恩教會的個案研究/劉達芳

本文以南非黑人五旬宗教會為案例,探討屬靈觀怎樣攔阻教會投入社會改革,以致他們雖然有參與政治的本錢,但仍卻步不前。

莫特曼的聖靈論與傷健共融/馮韻妍

本文以莫特曼的聖靈論去肯定傷殘人士的生命價值和恩賜,弟兄姊妹可以如何透過聖靈的團契在教會內外與他們同行,做到真正傷健共融。…

美善、法則,與上帝——論道德概念的有神論基礎/戴永富

人無法肯定唯物論又接受道德實在論,因為具有價值的道德判斷不能與唯物現實觀相容。實際存在的不僅是物質,也包括無法驗證的抽象事物,但它們的性質蘊含着完美的心靈的存在。……

書評:《Paul And The Gentile Problem》/李子健

閱讀保羅書信,一般有兩種進路:1. 傳統的馬丁路德觀(Lutheran Perspective),認為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由猶太教改信基督教、由行為稱義到因信稱義;2. 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認為保羅並非反對猶太教的行為稱義……

聖餐禮的靈修美學/趙崇明

在香港的福音派教會中,講道在崇拜中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聖餐卻相對受到輕視,可能這跟基督新教(尤其是福音派教會)不重視禮儀有關,自然便不懂得欣賞禮儀的美,連帶影響到信仰上也缺乏一種美學的維度。…

在自由教會裏重拾洗禮和聖餐的奧祕性——幾位福音派學者的嘗試/李文耀

在香港的福音派教會中,講道在崇拜中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聖餐卻相對受到輕視,可能這跟基督新教(尤其是福音派教會)不重視禮儀有關,自然便不懂得欣賞禮儀的美,連帶影響到信仰上也缺乏一種美學的維度。…

從「彌賽亞筵席」主題看路加福音中獨有的聖餐觀/陳偉迦

彌賽亞的筵席是一個突出並貫穿路加福音的主題,本文集中討論彌賽亞的筵席這一主題是如何的與整本路加福音的主旨互相連貫,並道出最後晚餐的真正意義。…

《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讚》 ——一首反映唐代景教敬拜禮儀的詩歌/彭滿圓

東方教會的禮儀有長遠的歷史傳統,當該會的傳教士在唐代將福音傳到中國,其後在中國自稱為「景教」,他們同時將東敘利亞的敬拜禮儀傳帶到中國。本文將闡述關乎唐代景教敬拜禮儀與詩歌的概況;並以漢語景教文獻中的《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讚》,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該寫本進行分析。…

羅馬書十六章 7 節的猶尼亞是女使徒嗎?與我何干?/吳羅瑜

第一世紀的希臘—羅馬社會,早期正統教會,以至異端分子,一般都限制了女性在公開場合的角色。既然保羅筆下的猶尼亞不一定是女士,也不確定是使徒,若引用猶尼亞的先例來為今日基督徒婦女爭取與男性領袖同等的事奉機會,似乎根基不穩。今日基督徒婦女是否一定應該或需要跟男士凡事看齊,仍需在不同文化和處境中審慎探究如何解釋和應用聖經的記述和教訓…

二十世紀猶耶對話及其對華人教會的意涵/陸紅堅

本文試圖從神學反省、釋經批判、教會立場三個層面對這一顯學作出回顧與剖析,希望能引起華人教會的重視,並嘗試探討猶耶對話對華人教會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