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 月 1 日
科技文化下的盼望與實現/黃國維
文章透過整容手術和人工耳蝸兩個例子,說明科技的限制,和指出在科技以外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去面對身體的缺陷。基督的十架、復活、和升天亦提供了神學框架去回應現代科技發展,指出人類雖然不應忽視科技的貢獻,盼望卻要建立在基督和教會之上。…
2018 年 1 月 1 日
教會聖殿藉着和好福音的榮耀擴展(林後五∼六章)/劉主生
「你們就是神的聖殿」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的末世教會觀。儘管不少學者 認為保羅的聖殿羣體觀念主要受了猶太傳統的影響,然而卻忽略了在希羅世界……
2017 年 11 月 1 日
福音,我們錯失了甚麼?/梁家麟
本書收錄了二十四篇講章,圍繞六個主題:福音所是、我-祢關係、學主樣式、僕人關注、成長祕訣和主權帥領。深盼這些講章能好好地服侍這一個世代的香港和中國。…
2017 年 10 月 1 日
從感性經驗到經歷上帝/廖炳堂
渴求感性經驗和情感得醫治,是當今時代的特徵。普遍人的心靈,重視和相信感受,多於相信理性,「我能夠感受得到的」才是真實、才是真理。這標準遠遠比「我能否在理性上了解或論證」是否真實(或真理)更為重要......…
2017 年 7 月 1 日
從山上寶訓看門徒與公民責任——路德與潘霍華的觀點/李文耀
文章特別選用山上寶訓作為切入點,目的是要顯出信仰的正統性與出於正統信仰的實踐都在宗教改革的議程內,並且隨着時代的轉變有所更新變化。本文嘗試通過分析馬丁‧路德與潘霍華的思想,指出後者如何在他的時代裏貫徹宗教改革者的精神,同時又突破了傳統思想的限制。…
2017 年 7 月 1 日
路德對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的反應的神學反思/郭鴻標
路德發表〈和平訓誡〉,當路德發現農民要徹底革命推翻現有的社會制度後,他寫了〈反對農民殺人搶掠〉與〈有關嚴斥農民的一封公開信〉,批評農民的暴力行為。本篇文章分八部分:第一部分農民制定〈12…
2017 年 4 月 1 日
【牧人視野】講壇計劃/何啟明
剛從神學院畢業時受到一位資深牧者的影響,要好好計劃及安排教會每主日的講壇事奉,讓信徒得到適切合時的餵養。上世紀七十年代出來事奉的神學院同窗大多都是一個人擔起領導教會的重任,並要負起頻密的講壇事奉。…
2017 年 3 月 1 日
[電子書]戰鬥或共融—當代神學家的教會論/李文耀
作者挑選的幾位神學家、教會論模型都是頗有創意和啟發性的,更發揮了盤點和清理的作用,好讓讀者在構思切合香港教會場景的教會論上找到一點理路。…
2017 年 1 月 1 日
Arguing the Concept of the Trinity from the Hebrew Bible: Luther’s Comments on the Plural Grammatical Forms Touching the Divine in the Prophets Situated against Their Jewish and Christian Reception until the Age of the Reformation/Matthew Osek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Luther's comments on the plural grammatical forms touching the Divine, which he was able to identify in the Prophets .
2016 年 12 月 1 日
親子讚美咩咩咩/董智敏
身為基督徒父母,播放基督教音樂給嬰孩聽,是理所當然的事吧!相熟的肢體也會送上鐳射光碟作為禮物。兒子初生時,我一直播放比較寧靜的純音樂,及至觀察到他對不同事物的反應,其中有兩次經驗,直教我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