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you “Like” me?/陳韋安
社交網絡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某些人來說甚至是大部分。因此,基督徒怎樣在網絡世界活出見證,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社交網絡是認同與鼓勵的地方
默默無聲按一下 “Like”,代表了你對朋友的肯定、支持與鼓勵。你有否這樣的經驗︰早上起來,打開電腦,登入Facebook,收到七個朋友的 “Like”,心中湧出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你當然清楚知道,這其實微不足道。一個「虛擬世界」的 “Like”,就像網絡遊戲的「武器」,在本質上並沒有特別意義,但這些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肯定,卻成為生命路旁的一朵小花。路旁的小花不算甚麼,但一條長滿小花的人生路,總比那沒有的好走多了。
是的,生命需要被認同。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說︰「一個被肯定、被愛、被接受的生命是一個快樂的生命。肯定別人、愛別人、接受別人的生命,是真正的生命。」德語「肯定」(bejahen),就是把 “Ja”(是!)動詞化,所以「肯定」就是願意對別人說一聲「是!」。反過來說,對別人的生命打個交叉,就是「否定」。
「肯定」與「愛」彼此不能分割,「肯定」是上帝的評價與決定,「愛」就是這評價與決定的實現。「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就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接受與肯定。主耶穌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十五13)。世上最偉大的愛莫過於「犧牲的愛」,但並非所有「犧牲」都稱得上是「愛」。只有「犧牲」而沒有「肯定」,是沒有方向、沒有根的愛。因此,愛同時包含著「肯定」與「犧牲」。我們與別人的關係不要只流於網絡上的肯定,應追求在現實世界的真實犧牲。
社交網絡不是批評別人的地方
在社交網絡上遇見不同意見的人,該怎麼辦呢?我們常以為,網絡世界只是一個人面對電腦。其實不然,網絡是公共場所。因此,每一個網絡上的批評,每一句尖酸刻薄的話,都有人在看。所以,當我們在社交網絡留言之前,試想想︰「我會在現實世界講同一番說話嗎?」我們以為網絡與現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其實不然。上網多了,我們以為大部分人與自己的意見相同,可是回到現實卻發現不盡然,為何會這樣呢?原來社交網絡有這樣的功能︰按著你的喜好給你發放信息,你愈 “Like” 的東西,就會出現得愈多;你愈無視的東西,就會慢慢消失;不用 “unfriend” 任何人,也會為你疏遠對方。
在網絡世界,我們也要學習愛。若愛是一種捨身,它就彰顯在「不喜歡不義」與「凡事包容」的矛盾之中。既然「不喜歡不義」,何以「凡事包容」呢?我們豈能包容不義呢?希臘文「包容」(stegei),是「背負」與「承擔」。背負他的無知,相信他的善意,盼望彼此得共識。因此,愛就是建立於真理的追求,卻同時願意承擔肢體的不理解或短視。包容不是放下自己的立場、違背自己、認同別人,而是「看別人比自己重要」(腓二3),看重對方多於自己、多於他的見解。
社交網絡本應是一個交朋友、而不是樹立敵人的地方。其實,這個世界不應如此嗎?
註︰本文部分內容曾於網絡平台發表。
原載於《宣訊》第194期,2016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陳韋安
神學系副教授
最新文章
【新生見證】頃刻的呼聲 傾出一生回應 / 何能恩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明燈指引 主愛綿延 / 容永進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蒙召與回應 / 朱仲衡
2024 年 10 月 1 日
編輯精選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