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開老師
聖經系副教授/國際學院總監
- 理學士,惠敦大學,美國,1982
- 文學碩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美國,1984
- 理學碩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美國,1985
- 道學碩士,三一福音神學院,美國,1995
- 哲學博士(候選人),三一福音神學院,美國,1999-2007
- 客座講師,美國麥迪遜區域工業學院,1991-1993
- 新約助教,美國三一福音神學院,1995-1997
- 客座講師,美國三一國際大學,1995-1997
- 建道神學院,1997-
張雲開老師自1997 年於建道任教,期間擔任不同職務,與校友關係密切。張老師涉獵甚廣,研究範圍包括保羅思想及生平、新約通俗希臘文、希羅歷史及文化、猶太天啟文獻。
2004 年 7 月 1 日
Mcgrath, Alister. Glimpsing The Face Of Go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The Universe./張雲開
Readers of this journal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work of Alister McGrath, principal of Wycliffe Hall and professor of historical theology at Oxford University.
2002 年 7 月 1 日
The Mystery Of Revelation 17:5 & 7 A Typological Entrance(「巴比倫」的奧祕──一個預表式的讀法)/張雲開
一個合宜的詮釋方法,必須同時處理天啟文獻中的神學思想,和其所使用既傳統又怪異的象徵語言。本文試用大衛森的預表詮譯法,解讀啟示錄第十七章的部分內容,鋪陳「巴比倫」的奧祕。
2001 年 1 月 1 日
The Theology Of David Tracy Going Public(大衛特雷西的神學──公器神學)/ 張雲開
按照特雷西自己的說法,他的神學是「對現今神學無所適從的危機的回應」,因此他特別著重神學工作者所面對的現代處境和那孕育著他的神學傳統。特雷西認為二者必須透過相互的批判過程關連一起,以面對現今的多元觀,而特氏方法論的雜混兼容,亦可被視為要推敲出這個關連的方法之一。
2000 年 7 月 1 日
資訊部之現況及未來/張雲開
基督工人所需用的資訊資源需求日增。無論在學術研究、實踐工作個案及資料搜羅,以至課程設計及學院整體行政配套上,建道家的資訊服務部肩負了資源開發及資訊傳遞的重要角色。
2000 年 7 月 1 日
The Multiple Streams Of Skeptical Influence On The Incipient Biblical Criticism In Late 17Th Century(懷疑主義對十七世紀末早期聖經批評學的影響之追溯) / 張雲開
主流史學研究普遍假設現代聖經批判學有一個合併的溯源:改教運動和啟蒙運動。本文則認為除非加上極大的宗教懷疑主義,否則單是改教運動的唯獨聖經原則,根本不會導致高等批判學。
2000 年 7 月 1 日
Kurz, William S, S.J. Reading Luke-Acts: Dynamics Of Biblical Narrative.(庫茲。《讀路加福音──使徒行傳:聖經敘事體的變化》。) / 張雲開
This book by William Kurz, a professor at Marquette University (Milwaukee,WI), belongs to an increasingly well-established current within biblical studies to employ literary-critical methods to study scripture.
2000 年 7 月 1 日
Ludemann Gerd.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History, Experience, Theology.(勒特曼著。鮑登譯。《耶穌的復活──歷史、經驗、神學》。) / 張雲開
Gerd Ludeman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Early Christianity at the University of Gottingen and taught previously at Vanderbilt Divinity School.
Articles/Essays:
- “Revisiting the Case of an Infinitive with Two Substantival Accusatives.” Jian Dao 13 (1999): 69-101.
- “The Multiple Streams of Skeptical Influence on the Incipient Biblical Criticism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Jian Dao 14 (2000): 1-23.
- 〈回應潘仕楷保羅眼中的牧者對現代的啟示〉,《教牧期刊》第9期,頁81-85。
- “The Theology of David Tracy: Going Public.” Jian Dao 15 (2001): 73-105.
- “The Mystery of Revelation 17:5 & 7: A Typological Entrance.” Jian Dao 16 (2002): 1-19.
- 〈從保羅書信看得與失〉,載於謝慧兒主編,《從聖經看得與失》。建道聖經叢書。香港:建道神學院,2006,頁127-44。
- “What does the Ἐκκλησία have to do with the Ἀσκληπιεῖον?: A Study in the Healing Ministry of the Early Church.” Jian Dao 34 (2010): 241-64.
- 〈教會與醫神膜拜:新約治病恩賜場景的初探〉,載於廖炳堂主編,《醫治神學的反思:身心醫治及教會實踐》。香港:建道神學院,2011,頁3-32。
- 〈人乾渴非因無水——水資源的使用與信仰行為初探〉,《宣道牧函》62 (2011)。
- 〈基督信仰對環保意識的一點商榷〉,《宣道牧函》63 (2012)。
- 〈人口老化的辯解:《鐵金剛智破天空城》的啟示〉,載於王礽福編,雷競業、趙崇明、湯紹源等著,《睇電影,學神學》。香港:宣道出版社,2013,頁11-35。
- 與劉義章合著,〈寧養的靈性基礎——基督教靈實協會的個案〉,載於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編,《變局下的西潮——基督教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建道神學院,2015,頁305-20。
- 〈新約如何看羅馬性文化〉,載於滕張佳音編,《同·不同——同性議題的信仰省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16,頁23-50。
- 〈耶利米與約瑟夫——投降與投誠之間的迷思〉,載於《戰爭與和平——衝突、暴力與和平的神學反思》=《建道學刊》46(2016),頁79-99。
- “Philo Judaeus: A Non-Messianic Jew Looks at Adam,” 載於《「我信,所以說話」:梁家麟院長六秩壽辰紀念祝賀文》。香港:建道神學院,2018,頁429-51。
Reviews:
- Reading Luke-Acts: Dynamics of Biblical Narrative, by William Kurz, S. J. Jian Dao 14 (2000): 191-195.
-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History, Experience, Theology, by Gerd Lüdemann. Jian Dao 14 (2000): 196-200.
- 周兆真著。《羅馬書》。中文聖經註釋第卅二卷。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7。《山道期刊》22 (2008),頁187-191。
- 吳道宗著。《約翰壹貳叁書(卷上、下)》。香港:天道書樓,2007。《華神期刊》3 (2010),頁178-85。
Edited Works:
- 編輯委員。楊慶球等合編。《證主聖經神學辭典(上)》。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1.
- 編輯委員。楊慶球等合編。《證主聖經神學辭典(下)》。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1.
- 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編。《變局下的西潮——基督教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建道神學院,2015。
- 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編。《恆與變之間——1949年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論集》。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論文集刊8。香港:建道神學院,2017。
- 張雲開、陳智衡編。《「我信,所以說話」:梁家麟院長六秩壽辰紀念祝賀文集》。香港:建道神學院,2018。
- 劉義章、張雲開、陳智衡編。《國不攻打國——戰爭與和平史學論集》。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論文集刊10。香港:建道神學院,2019。
- 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編。《務要傳道——內戰時期的中國教會》。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論文集刊11。香港:建道神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