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疑到更新】二十間堂會青少年事工的改革經驗分享 / 葉松茂

“為了訓練在職的教牧同工,帶領堂會的青少年事工在質與量上持續成長,建道SPPCE推出「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認證課程:十八個月內24個星期一朝十晚六來巿區校園上課、再加上實習導師定期的單獨約談。第一屆課程在2012年9月順利展開,有二十多間堂會負責青少年事工的牧師及傳道人參加,個人的能力與技巧固然提升,更重要的是其堂會的事工在牧養、門訓、佈道上經歷更新。建道決定在2014年9月開辦第二屆課程, 請瀏覽 建道神學院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網站並下載第二屆的章程,截止報名日期:2014年6月15日。倘若你讀完這篇文章有感、請推介你認識負責青少年事工的傳道同工報名。”

過去幾年,我研究了幾百間華人教會的青少年事工,發現其中十多間在過去十年11-22歲青少年事工不論屬靈質素及人數均有持續的增長:人數由幾十人增長到二百至五百人,而且過半數的高中生有十分穩定的屬靈表現。他們有三個共通的成功因素:埋身牧養、門徒訓練、大手佈道。第一屆的「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課程就是主力推動參加的堂會在這三方面的更新。2012年中課程開辦之前,我跟七十多間堂會的教牧同工談過,雖然都表達欣賞,但不少同工對自己堂會是否真的可以更新,抱持懷疑的態度,主要有四點疑慮:(1)懷疑自己的年紀性格不適合大規模、埋身牧養青少年;(2)感覺自己已經很忙,沒有額外時間做更新各方面的要求;(3)非駐校的堂會擔心沒有渠道做大手佈道; (4) 自己一直都有牧養、佈道、門訓、甚至已經參加過我的短期課程,似乎無需要再受訓。

 

「老餅」也牧養青少年

第一屆課程有二十間堂會的教牧同工參加,過去一年多一起學習並經歷各自堂會青少年事工的更新,證明了可以克服以上的疑慮。二十個同工中,有一半年紀都偏高、部分更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怎樣看也不像終日在青少年身邊的同工,但只要有序地落實更新的計劃,仍然達到預期的效果。 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的傳道同工馮志滔的分享代表了不少同學的心聲:「2012年,是我全職侍奉的第十一年,亦是最迷惘的一年,因年紀漸長,體力活力看像不及以前,身邊的人和牧者,甚至自己,都問我是否繼續帶領青少年事工,還是另覓其他侍奉崗位。就在這時,得知這個課程,而教堂全力支持及鼓勵我去報讀,於是就開始了這次知識及心靈更新的旅程,最後發現不但個人得著更新,教堂在佈道及栽培事工上,也有著改變及增長:大手佈道帶來有二十多個新的中一學生穩定出席的新團契,另外還有十三位青年人組成的門訓小組。」

宣道會香港仔堂的同工何蓮妹分享:「因著教會不想出現斷層的緣故,我便在堂主任和執事會的鼓勵下,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去報讀建道神學院舉辦的「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課程」,戰兢的原因是我的年紀與青少年的年紀是有好幾個代溝的差距。在這一年多,我學習埋身牧養青少年,陪他們成長。因著大手佈道,埋身牧養,教會多了一班(20多位)由高小至初中的青少年回來。」這一年多二十位教牧同工一起經歷身心靈各方面的更新。

為什麼這課程可以訓練「老餅」和內向的同工去做青少年事工呢?一位性格內向的傳道同工有這樣的觀察:「這課程的講師們很多都不是天生青少年工作的能手,又或說他們沒有具備什麼特質或魅力可以吸引很多青少年;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面皮夠厚,並且夠勤力。他們事奉的果效便證實了他們所示範的理念。」他講得客氣,其實我作為課程主任,我自己就是一個年近五十、老老土土的「老餅」,連我都做得到,就每個同工都做得到。

 

管理好自己 做應該做的事

有些同工抗拒參加第一屆課程,就是覺得自己已經夠忙了,何來額外時間每星期見五個青少年,開門訓小組,還要吸引二三十個新朋友回來。「我好忙!」其實是任何組織做任何改革最經典的困難。答案有兩個層次:(1)這課程要求的事情,不是額外要求,都是青少年同工最基本必須做的事情;放下這些事情不理會,只做一向習慣卻是次要的事情,是本末倒置。(2)課程極重視每位同工學習時間管理,以最有效率方法兼顧事奉和個人生活各方面。第一屆二十個同學很多是專職做青少年的,但其中不少要兼顧其他事工,王達威更要同時兼任播道會寶雅福音堂堂主任職責,但他卻這樣分享:「這課程讓我更有效運用時間。現時我每週:帶領五組門訓、10位面談、帶領三個團契週會、四次在校接觸學生、教主日學﹐1至2次講道﹐還有大量行政工作、電話牧養及會議﹐每週工作量多了﹐但陪家人或休閒時間竟然比前更多了。」

他有效的時間管理亦帶來寶雅福音堂青少年事工的成長:「 自2012年9月報讀建道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至現在2013年10月底﹐我們教會的中學生聚會人數﹐由約40人增長至140人。組長人數也由十多人增加至三十多人(大部份是高中及大專生)﹐並超過一半有穩定靈修及埋身牧養(每週打電話給組員﹐並定期面談)﹐質與量同時增長﹐實在感謝我們的神。埋身牧養過去也有做﹐但不理想﹐在課程中得著激勵並掌握技巧﹐少年人組長「每周一電話﹐每月一面談」﹐由20%增加至80%。我在課程中從親身經歷門訓是甚麼﹐並掌握到要訣。課程其間﹐五個新及舊門訓小組﹐關係及事奉心志大有進步﹐大多成為稱職的門徒和事奉者。我們教會同工及執事一致認同把這些元素﹐擴展到青年及成年事工。」

除了課堂學習,課程更強調由資深的實習導師(都是事奉青少年十年以上、親手建立過幾百個青少年的牧師)與每一個學員,定期單獨見面,給予堂會及傳道同工度身訂做的意見。三位做實習導師的牧師、都有家庭有兒女、都是管理好自己時間的好榜樣。

 

駐校與非駐校堂會 一同經歷更新

課程要求每一間堂會落實一個佈道計劃,以期每年吸引最少二三十個新朋友回來。第一屆的同學駐校與非駐校的堂會各佔一半。駐校堂會的佈道計劃都迅速開展、效果都不錯:20-40個新朋友基本上都沒有困難。開始時我有點擔心非駐校的堂會佈道計劃落實不容易,但經過幾個月的實踐,證明了只要計劃針對社區的需要,宣傳力度足夠,非駐校(甚至原先全無學校聯繫)的堂會大部分都成功邀請二十多位新朋友回來教會。以下是五間不同非駐校堂會佈道計劃後的分享。

宣道會美孚堂的同工曾道深分享:「之前雖有做佈道事工,但目標人數沒有訂在二、三十人以上,及沒有很好的策略。今年重點的事工是在暑期辦興趣班,而且興趣班是結合在少年團契時間辦的,肯定了興趣班學員至少整個暑期都需要參加團契。暑期興趣班宣傳上,對我來說是一項挑戰,因為預計了派發四千張單張…… 最終,開了兩班:英語班及結他班合共有二十人參加。」

羅桂英是 粉嶺基督聖召會的同工,她的經驗是 「…不停約談很多的人,青少年小組的人數就逐漸增長,現在我們青少年小組已由6至7人,增至平均有20至25人,試過有30多人呀!」宣道會香港仔堂何蓮妹「因著大手佈道,埋身牧養,教會多了一班(20多位)高小至初中的新來的青少年。」李立勝在澳門的經驗:「教會在本年暑期開展了一次青少年暑期英語班「English Fun Friends 多 Come!」,經會友把單張傳閱、派發單張,以及學校老師配合的宣傳下,招聚了廿四位青少年前來參與,這是一個為期整個暑假的課程。」岑慶才牧師「…除了在街頭派發傳單之外,還寄信到本區十多間中學和小學。憑傳單報名的有4位,有一間中學鼓勵17位同學參加,出席此課程的有21人。」

 

差之毫釐 謬之千里

除了以上三個因素,很多同工認為自己一直都有做牧養、佈道、門訓、甚至已經參加過我的短期課程,似乎無需要再參加這個十八個月的課程。我之所以全力以赴,啟動這個十八個月的課程,當中還要定期由資深導師約談,就是發現我過去的短期課程及一次性的咨詢,實在不足以帶來真正及持續的更新。以下幾個第一屆「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課程」同學的分享可以印證為什麼參加一兩次特會是不足夠(甚至不可能)帶來更新的。

「我們曾參考不同教會的青少年模式和方向,可惜很多時也未見明顯的果效。青少年教牧文憑課程讓我明白,問題並非出於事工的方向,而是當中關鍵的細節。例如門徒訓練:過去也曾推出類似的訓練,但都只是短期性,而且效果並不理想。這課程幫助我了解從前的問題,是缺少了深入分享和嚴格的督導,大大減低了門訓的效能。」這是宣道會興華堂的分享、他們從前的中學生一升上大學都大量流失、今年開了門訓後,中六同學升了上大學都留在教會,而且熱心委身事奉。

林真義是中華基督教會海南堂的同工,他說自己「事奉青少年也有一段時間,也曾參考不少書本,尋找如何去幫助青少年,但總覺得作者們對青少年工作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其他人很難將其整合並應用。例如是門徒訓練。我曾參加過門徒訓練的導師課程,但感覺總是一個課程而已,難以理解為何這些課程會比其他的課程更能造就信徒。直至參與建道這個課程才明白到門徒訓練的核心元素。這個課程給我基本與可行的理念來牧養青少年,不至於左搖右擺,並且課程也提供如何將基礎理念實踐的途徑。」

羅桂英發現「自從用新的青少年事工模式,我教會明顯起了新的變化。過去在教會中雖然都有做 埋身牧養、門徒訓練、大手佈道,但總達不到真正的目標,當去學習時原來中間是有重要的緊連關係:就是必須由自己親自做起。起初自己都是怕沒有時間可做到,但後來發現是可以的。以前,我一個月約談7至8個學生,已覺得不錯,但經過再刻意安排後,現在我一個月可見24至30個學生、這是我自己都想不到。」 桂英亦分享到「……我堂會的門徒訓練,10個人當中,有一半人從前是沒有靈修的習慣,但當課程要求的這個門訓開始後,不到兩個月時間,他們全部已有穩定靈修,事奉更積極同有了方向,整個生活都開始慢慢改變。更有組員,他們開始學我一樣去關心初中生,約他們食飯,建立關係,由4-5個開始。 」

另外一位學員有以下的體驗:「課程要求我們每週接觸6-10位青少年(透過電話關心或面談)。我所接觸的對象有大專生、也有中學生。對於一個並不太喜歡「講電話」的我來說,這是一個頗不容易的服侍。每次拿起電話也需要很大的勇氣。不過,感恩的是神讓我在過程中能更深入地認識我所牧養、所關顧的對象。他們不但跟我分享讀書所面對的壓力、也會和我分享他們的心事。當他們面對一些選擇不知所措時,便會主動來電。本來單向的關心變成了雙向互動的關係,由「牧者與信徒」變成為「亦師亦友的同行者」。」

十八個月內24天上課加上定期個別約談,主要做兩件事:(1)深入並示範如何有效落實埋身牧養、大手佈道、門訓各方面的細節;(2)幫助同工養成良好的事奉習慣,藉此更新同工事奉的態度。第一屆證明了這方法的確有果效。

原載於《建道通訊》174期,2014年1月,頁12-15。

作者簡介

葉松茂

拓展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