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疑到更新】二十間堂會青少年事工的改革經驗分享 / 葉松茂
“為了訓練在職教牧同工,帶領堂會青少年事工在質與量的持續成長;建道SPPCE 推出「青少年事工教牧又憑」認證課程:全期十八個月,共廿四個星期一的朝十晩六來市區校園上課,再加上實習導師定期單獨約談。第一屆課程於2012年9月順利展開,有二十多間堂會的青少年事工教牧同工參加,個人的能力與技巧固然提升;更重要的是其堂會事工在牧養、門訓、佈道上經歷更新。建道決定在2014年9月開辦第二屆課程,請瀏覽建道神學院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網站並下載章程,2014年6月15日截止報名。請向你認識的青少年事工教牧同工推介。”
過去幾年,我研究了幾百間華人教會的青少年事工,發現其中十多間在過去十年的十一至廿二歲青少年事工,不論屬靈質素及人數均持續増長:人數由幾十人到二百至五百人,而且過半數的高中生有十分穩定的屬意表現。他們有三個共通的成功因素:埋身牧養、門徒訓練、大手佈道。第一屆「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課程就是主力推動參加堂會在這三方面的更新。2012年中課程開辦前,我跟七十多間堂會的教牧同工談過,雖然他們對増長成績都表欣賞,但不少對
自己堂會能否更新抱懐疑態度,主要有四點疑慮:(1)年紀性格不適合大規模、埋身牧養青少年;(2)感覺很忙,沒有額外時間進行更新各方面的要求;(3)非駐校的堂會擔心沒有渠道做大手佈道;(4)-直都有牧養、佈道、門訓、甚至已曾參加我另外的短期課程,似乎無需再受訓。
「老餅」也帶青少年
第一屆課程有二十間堂會的教牧同工參加,過去一年多一起學習並經歷各自堂會青少年事工的更新,證明了可以克服以上的疑慮。二十位同工中,有一半年紀都偏高、部分更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怎樣看也不像終日在青少年身邊的同工,但只要有序地落實更新的計劃,仍然達到預期效果。
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傳道同工馮志滔的分享,代表了不少同學的心聲:「2012年,是我全職事奉的第十一年,亦是最迷惘的一年,因年紀漸長,體力活力看像不及以前,身邊的人和牧者,甚至自己,都問我是否繼續帶領青少年事工,還是另覓事奉崗位。就在這時,得知這個課程,而堂會亦全力支持及鼓勵我報讀,就開始了這次知識及心靈更新的旅程,最後發現不但個人得着更新,堂會的佈道及栽培事工,也有着改變及增長:大手佈道帶來二十多位新中一生穩定出席的新團契,另外還有十三位青年組成的門訓小組。」
宣道會香港仔堂同工何蓮妹分享:「因着教會不想出現斷層,我便在堂主任和執事會的鼓勵下,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報讀建道神學院舉辦的『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課程』,戰兢是我的年紀與青少年有好幾個代溝的差距。在這一年多,我學習埋身牧養青少年,陪他們成長。因着大手佈道,埋身牧養,教會多了一班(廿多位)由高小至初中的青少年。」這一年多,二十位教牧同工一起經歴身心靈各方面的更新。
為甚麼這課程可以訓練「老餅」和內向的同工去做青少年事工呢? 一位性格內向的傳道同工有這樣的觀察:「課程講師很多都不是天生青少年工作的能手,沒有具備甚麼特質或魅力可以吸引青少年: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面皮夠厚,並且夠勤力。他們事奉的果效便證實了所示範的理念。」其實我作為課程主任,本身就是一個年近五十、老老土土的「老餅」,連我都做得到,每個同工都做得到。
管理好自己做應該做的事
有些同工抗拒參加第一屆課程,就是覺得自己已經夠忙了,何來額外時間每星期見五個青少年,辦門訓小組,還要吸引二三十個新朋友。「我好忙!」其實是任何組織做任何改革最經典的困難。答案有兩個層次:(1)這課程所要求的並非額外工作,都是青少年同工最基本必須做的事情;放下這些事情不管,只做一向習慣卻是次要的事,乃本末倒置。(2)課程極重視每位同工學習時間管理・以最有效率方法兼顧事奉和個人生活各方面。第一屆二十個同學很多是專職青少年・但不少也兼顧其他事工,王建威更要同時兼任播道會寶雅福音堂堂主任,但他卻這樣分享:「這課程讓我更有效運用時間。現時我每周帶領五組門訓、十位面談、主領三個團契周會、四次在校接觸學生、教主日學、一至二次講道,還有大量行政工作、電話牧養及會議,每周工作量多了,但陪家人或休閒時間竟然比前更多。」
他有效的時間管理亦帶來寶雅福音堂青少年事工的成長:「自2012年9月報讀建道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至2013年10月底,我們教會的中學生聚會人數,由約四十人増長至一百四十人。組長也由十多人增至卅多人(大部分是高中及大專生),並超過一半有穩定靈修及埋身牧養(每周打電話給組員,並定期面談),質與量同時増長,實在感謝我們的神。過去也有做埋身牧養,但不理想,在課程中得着激勵並掌握技巧,少年人組長『每周一電話,每月一面談』,由20%增加至80%。我在課程中親身經歴門訓是甚麼,並掌握到要訣。課程期間,五個新及舊門訓小組,關係及事奉心志大有進步,大多成為稱職的門徒和事奉者。我們教會同工及執事一致認同把這些元素擴展到青年及成年事工。」
駐校與非駐校堂會一同經歷更新
除了課堂學習,課程更強調由資深實習導師(事奉青少年十年以上、親手建立幾百青少年的牧師)與每一個學員,定期單獨見面,給予堂會及傳道同工度身訂做的意見。三位作為實習導師的牧師都有家庭有兒女,都是管理好自己時間
的好榜樣。課程要求每一間堂會落實一個佈道計劃,以期每年吸引最少二三十位新朋友。第一屆同學的駐校與非駐校堂會各佔一半。駐校堂會的佈道計劃迅速開展、效果不錯:二十至四十個新朋友基本上都沒有困難。開始時我有點擔心非駐校的堂會佈道計劃不易落實,但經數月實踐,證明了只要計劃針對社區需要,宣傳力度足夠,非駐校(甚至原先全無學校聯繫)的堂會大部分都成功邀請二十多位新朋友回教會。以下是五間非駐校堂會佈道計劃後的分享:
宣道會美孚堂同工曾道深:「之前雖有做佈道事工,但目標人數沒有訂在二、三十人以上,沒有很好的策略。今年重點是暑期興趣班,而且與少年團契時間結合,肯定興趣班學員至少整個暑期都需參加團契。對我來説,宣傳暑期興趣班是一項挑戰,因為預計派發四千張單張……最终,開了英語班及結他班,合共二十人參加。」
羅桂英是粉嶺基督聖召會同工,她的經驗是「……不停約談很多的人,青少年人數就逐漸増長,現在已由六至七人,増至廿至廿五人,試過有卅多人呀!」宣道會香港仔堂何蓮妹「因着大手佈道,埋身牧養,教會多了一班(廿多位)
高小至初中的新來的青少年。」李立勝在澳門的經驗:「教會在本年暑期開展了一次青少年暑期英語班「English Fun Friends 多 Come!」,經會友把單張傳閲、派發單張,以及學校老師的配合宣傳,招聚了廿四位青少年前來參與,這是一整個暑假的課程。」岑慶才牧師:「……除了在街頭派發傳單,還寄信到本區十多間中小學。憑傳單報名的有四位,有一間中學鼓勵十七位同學參加,出席此課程的有廿一人。」
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我之所以全力以赴,啟動這個十八個月的課程,當中還要定期由資深導師約談,就是發現我過去的短期課程及一次性的咨詢,實在不足以帶來真正及持續的更新。以下幾個第一屆「青少年事工教牧文憑課程」同學的分享可以印證為甚麼一兩次的特會不足以(甚至不可能)帶來更新。
「我們曾參考不同教會的青少年模式和方向,可惜很多時也未見明顯果效。青少年教牧文憑課程讓我明白,問題並非出於事工方向,而是關鍵細節。例如門徒訓練,過去也曾推出類似訓練,但都只是短期性・效果並不理想。這課程幫助我了解從前的問題,是缺少深入分享和嚴格的督導,大大減低門訓的效能。」這是宣道會興華堂的分享、他們從前的中學生升上大學都大量流失、今年開始門訓後,中六同學升上大學都留在教會・而且熱心委身事奉。
林真義是中華基督教會海南堂同工,他「事奉青少年也有一段時間,也曾參考不少書本,尋找如何幫助青少年,但總覺得作者對青少年工作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其他人很難將其整合應用。直至參與建道這課程才明白門徒訓練的核心元素。這個課程給我基本與可行的理念來牧養青少年,不至於左搖右擺,並且課程也提供如何將基礎理念實踐的途徑。」
羅桂英發現「自從用新的青少年事工模式,教會明顯起了變化。過去雖作埋身牧養、門徒訓練、大手佈道,卻總達不到真正目標,當學習時,才發現原來中間有重要的緊連關係:就是必須由自己親身做起。起初都怕沒時間做到,後來發現是可以的。以前,我一個月約談七至八個學生,已覺得不錯,但經過刻意安排後・現在一個月可見廿四至卅個學生、這連自己都想不到。」桂英亦分享到「……我堂會的門徒訓練,十人當中,有一半從前沒靈修習慣,但當課程要求的這個門訓開始後,不到兩個月時間,他們全部已有穩定靈修,事奉更積極的有了方向,整個生活開始慢慢改變。更有組員開始跟我一樣去關心初中生,約他們食飯,建立關係,由四至五個開始。」
另外一位學員有以下體驗:「課程要求我們每周接觸(透過電話關心或面談)六至十位青少年。我所接觸的對象有大專生、也有中學生。對於一個並不太喜歡「講電話」的我來説,這是一個頗不容易的服侍。每次拿起電話也需要很大勇氣。不過,感恩的是神讓我在過程中能更深入地認識我所牧養、所關顧的對象。他們不但跟我分享讀雷所面對的壓力、也會分享心事。當他們面對一些選擇感到不知所措時,便會主動來電。本來單向的關心變成雙向互動的關係,由『牧者與信徒』變為『亦師亦友的同行者』。」
十八個月內廿四天上課加上定期個別約談,主要做兩件事:(1)深入並示範如何有效落實埋身牧養、大手佈道’門訓各方面的細節:(2)幫助同工養成良好的事奉習慣,藉此更新同工事率態度。第一屆證明了這方法的確有果效。
原載於《建道通訊》174期,2014年1月,頁12-15。
作者簡介
葉松茂
拓展總監
Latest Articles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Highlights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