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院長的話】把重要成為重要 / 高銘謙

三年前,左手手臂不適,常常麻痹,得到朋友介紹,去了一個物理治療的場所求診。這是一間很特別的物理治療所,當中有物理治療師,也有健身教練,還有不同的專業人士,一起合作幫助病人。
我預約了物理治師Denny,他為我進行評估,以他的專業去幫助我,之後還有另外一位健身教練為我不適的地方設計一些伸展的運動。有一天我認識了Brian,原來他是港隊的運動員,很榮幸認讓他,他針對我的問題,教我進行不同的伸展運動,再配合 Denny 的意見,以及不同專業的診斷,整合治療我的患處,實在很難得。感謝他們的努力與幫助。
與Denny傾談時,便知道一個人沒有辦法完全認識各樣的專業,他只能在自己物理治密的專業內盡心,並在他畢業後,嘗試與不同專業的人合作,有健身教練也有中醫針灸,有內科,也有外科,不同的人合作可以带來很好的果效。然而,Denny與Brian一樣,都要在自己的專業內盡心,才能與其他專業進行合作。
這讓我對神學教育的課程有一些思考。
神學院開辦基礎教牧課程,當中有不少科目,都交由不同專業訓練的老師任教:釋經、教養、倫理、輔導、原文、講道、佈道、門訓、歷史等等,每一門科目都是無底深潭,短短三年的課程,每一位學生只能掌握每個科目中最基本的東西與原理,成為基礎,好讓每一位學生能在日後他們喜歡的科目上進深。我們只能承認,三年實在很短,在這三年來能掌握基本的內容,以及一些重要的方法論,便只能停在那裹,日後學生畢業之後,才能在他們有興趣的方向上不斷的進修。
可是,若果學生退未學習基礎的理論,便很快在三年內進行協作與整合,那麼既不能學到紮實的理論,也不能作好的整合。好的協作與整合,必須在跨科的情況下,有兩至三科各自的理論基礎,在這基礎以上,才能有比較好的整合。正如 Denny是物理治療師,而Brian是健身教練,他們都在自己的專業站得住,彼此才能有好的協作。
三年的教牧基礎課程,要學習的基礎理論與訓練也不少,而整合與協作的科目只能屬於選修科的少數,並不能成為課程的骨幹,否則便會本末倒置,基礎理論不能學習得好,而整合也沒有深度。我自己個人比較傾向於將協作與整合的科目留待畢業後才進行在職進修,這一來能貼近牧養的場景做整合,二来已經有不錯的基礎理論作為資源。
學習基礎理論需要下一些苦工,有時比較沉悶,情況好似「揼石仔」一樣,初時會讓人迷惘,但「揼吓揼吓」,又會開始慢慢成形。我們千萬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在三年的基礎課程中慢慢學習,正如要煲一煲靚湯,有時都需要慢火,不能心急。
建道神學院的道學碩士課程(Master of Divinity, MDiv.)不僅是一個學術性的學位,更是一段屬靈生命被塑造、裝備、並學習回應神呼召的旅程。作為建道神學院,我們的使命是訓練靈性、品格、學養、技巧兼備的傳道人 以「開荒 吃苦、火熱」的心志服待教會,而道學碩士課程正是承載這個使會的核心課程。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神呼召祂的工人站立得穩,成為祂真理的見證人,並以生命影署生命。
課程的設計展現了我們的理念,
1.聖經研究部:尊奉聖經權威,扎根於神的話語
我們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兩種聖經原文(希臘文及希伯來文)都要修讀三個程度作為必修,務求每一位畢業生在經文的處理上忠於原文的意思,鼓勵學生深耕細作,以「揼石仔」的吃苦培有研經的修養,以致能進行釋經講道。同時,我們堅持有聖經神學與新舊約研究的聖經宏觀視野,把原文的微觀分析座落在豐富的神學視野中,以致釋經能更立體。
2.神學研究部:重視教會傳統,審視文化及時代趨勢
我們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基礎的基督教教義上有深入的學習與反思,包括基督論、人論、啟示觀、聖靈論及教會論等等,並同時對救會歷史有全面的了解與分析,明白教會的傳統以及培育神學批判與學養,在這神學基礎上審視倫理、文化、 靈性與時代的變化。
3.實用神學部:訓練靈性、品格、學養、技巧兼備的傳道人來服侍教會
建道神學院的核心呼召是「為教會及宣教工場裝備工人」,因此,我們的道學碩士課程特別注重與教會事工的緊密連接。學員將有機會參與教會實習,經歷牧養、講道、領導、輔導、屬靈導引、門徒訓練和宣教等不同層面的服待,把重點放在塑造學員成為牧者與宣教士的身份角色,幫助學員將聖經與神學知識與事工實踐整合,裝備他們成為教會的忠心僕人。
4.跨越文化研究學部:回應普世宣教使命
教會不僅需要關注本地,也需要具備全球視野。建道神學院是全港唯一一所建立跨越文化研究學部的神學院,我們以此回應神託付我們的古老呼召:差遣及訓練宣教士往普天下去實踐大使命,我們的跨文化研究課程鼓勵學員探索跨文化服侍的可能性與裝備,包括文化人類學、民族敬拜等等跨文化元素,並提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宣救工場交流與實習的機會,使學員預備好迎接時代的挑戰,成為基督大使命的忠心執行者。
5.建道特色:同禱同行
我們深信,服侍者的生命比事奉的果效與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因此,我們的課程不僅注重知識的傳遞,更強調屬靈生命的塑造。
我們為全時間學生設有靈修操練、屬靈導師陪伴與免費輔導服務,以及關心小组的同禱同行(由建道老師带領)及宿舍生活的深入交流,幫助學員在與主同行的旅程中更深經歷祂的恩典與同在,與老師及同學立一生的友誼與關係,成為真實活出福音的工人,以基督的愛牧養群羊的心志。
上年中在溫哥華主領培靈會,到訪了高貴林宣道會並在崇拜講道。教會安排我在主任牧師的房間中休息,我在房中的牆壁上看見一張紙,上面寫著:”The main thing is to keep the main thing the main thing. ” 這句話带給我很深的感受。建道神學院已路入第126個年頭,歷盡歷史的變化與時代的挑戰,建道的先賢先聖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時代巨浪,但這些巨不能沖去建道的核心信念與價值:「開荒、吃苦、火熱」依然邏是變數中的常數。我正在求問,哪些是建道神學院的Main Thing,而哪些卻是因應時代可作出改變的東西,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這Main Thing還是不能也不可以改變。神學教育的變革,並不是一味迎合時代的口味,任由場景的變化牽著我們鼻子走,否則便會失去那最重要的東西,動搖了核心價值。我們不可任由時代的場景吞噬啟示的原貌,淡化聖經權威的重要,這類的教育最終會被淹沒在文化的巨浪中,真正的變革就是回到神學教育的初心,在眾多煩雜的聲音中堅持福音核心的價值與信仰,那不能動搖的Main Thing 就是:重視聖經權成,以神性的啟示來審視教會的宣講,挑戰文化的前設,在變數中看見那不能改變的常數。在這急速轉變的社會中,我深信教會更需要忠於聖經與教會傳統,也需要有愛心、品格與靈性的傳道人,這正是建道神學院一直以來決心培育的。
教書的生活是一種循環的周期,每年九月開學、六月散學、每年七科、改卷、教書、備課、小組、早會……不知不覺,又一年。數一數,已將快要過了12次這樣的周期。若果由37歲在建道任教計起,直到65歲退休,一共有28次循環,原來我已過了差不多一半了!我不斷提自己,千萬不要因循,每一年教希伯來文時,都要帶著熱忱與心機,像是最後一次教的一樣,也像是第一次教的一樣。有一些東西,可一不可再;每一代的學生,都有不同的質地。自己很喜歡教希伯來文,看見每位由零開始的學生,在完成三個單元的樂習之後,成為懂得原文釋經的用家,那裡滿足感,真的很大。很多時候,學生們能運用所學的,忠於聖言,進行釋經講道,每次我都感動得差點流淚。或許,學生們的努力與成長,不知不覺成為自己不敢因循或麻木的原動力。學生們開荒、吃苦、火熱地「揼石仔」、「揼吓揼吓」,真的會成形,這常常成為我的喜樂。未來的路,未來的事,很難掌握。但作老師,永遠都是我自己杯茶,是內置的 DNA。
邀請你,為建道神學院禱告!、
高銘謙
2025年2月24日
原載於《建道通訊》219期,2025年4月,頁3-5。
作者簡介
高銘謙
副院長 (研究)
Latest Articles
專訪——潘仕楷老師(上集)/ 訪問及撰稿:李蕾
2025 年 4 月 29 日
點解要讀神學?教會與社會的需要 / 吳嘉輝、王雅文
2025 年 4 月 1 日
「乜嘢時代啊!仲去讀神學?」 / 葉松茂
2025 年 4 月 1 日
Highlights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