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視野】在美國教會歷史下的「政教分離」概念/郭鴻標

「政教分離」是一個需要被詳細解釋的概念,本篇文章只是集中於1801年美國康乃迪州(Connecticut)丹百里(Danbury)浸信會聯會去信剛獲選美國總統的多瑪斯·傑弗遜(Thomas……

十六世紀改革宗神學看如何面對暴政/蔡少琪

當面對暴政時,加爾文是否只教導「順服的不反抗主義」?本文指出,加爾文在晚年時,加添了「個人反抗暴政」的教導。隨着不同地方的暴政和逼迫事件加增,晚年的路德和晚年的加爾文都加添了「容許個人抗拒暴政」的教導。…

【院長的話】宗教改革的期待 屬靈模式失效與改革的必須

香港和普世教會都在危機之中。危機的一個表面現象是事工發展停滯,難以吸引教外人士 ( 特別是年輕一代 ) 對信仰感興趣,甚至是留不住已在教會裡的信徒,所以人數呈下跌的趨勢…… 危機的一個表面現象是事工發展停滯,難以吸引教外人士 ( 特別是年輕一代 )……

Sic Non Transit Gloria Mundi: The Reformation Concept of Hope in Melanchthon’s Exposition of the Lord’s Prayer/Matthew Oseka

The 16th-century Reformation changed the concept of hope, which was prevailing in ancient and mediaeval Christianity, and thus paved the way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ope within…

【祝福之旅回顧】宗教改革之旅/郭鴻標

源起篇 感恩這「2017宗教改革與教會考察之旅」旅程順利完成,筆者感謝自2015年起提供幫助的弟兄姊妹,包括提供機票資料的姊妹、2016年中……

從山上寶訓看門徒與公民責任——路德與潘霍華的觀點/李文耀

文章特別選用山上寶訓作為切入點,目的是要顯出信仰的正統性與出於正統信仰的實踐都在宗教改革的議程內,並且隨着時代的轉變有所更新變化。本文嘗試通過分析馬丁‧路德與潘霍華的思想,指出後者如何在他的時代裏貫徹宗教改革者的精神,同時又突破了傳統思想的限制。…

路德對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的反應的神學反思/郭鴻標

路德發表〈和平訓誡〉,當路德發現農民要徹底革命推翻現有的社會制度後,他寫了〈反對農民殺人搶掠〉與〈有關嚴斥農民的一封公開信〉,批評農民的暴力行為。本篇文章分八部分:第一部分農民制定〈12…

宗教改革被遺忘的一頁——閔采爾的研究概況、生平以及對當代教會的反省/陳韋安

對於宗教改革初期(1517-1525年)另一位改教人物湯馬斯‧閔采爾(Thomas……

AN EQUILIBRIUM Schleiermacher’s Insights into the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 in Its Historical Setting/Mateusz Osek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Schleiermacher's insights into the confessional subscription in its historical setting and explores his theological project as via media between the…

馬丁‧路德的經驗神學與教會神學/郭鴻標

路德神學是一種聖經及信仰神學,路德認為神學是聆聽神的話作回應,根據聖經、信經、主禱文作神學的內容,以十架神學作神學重點。…

約翰.加爾文冥壽五百年──福音與文化的課題/郭鴻標

適逢二○○九年是約翰.加爾文五百年冥壽紀念,世界各地均有各種紀念活動,其中以在日內瓦、巴黎、史特斯堡(Strasbourg)、伯恩(Bern)舉行的「Calvin……

敎牧在信徒成聖生活中的牧養觀/譚廣海

本文從聖經、神學敎義與敎會傳統中,以對成聖(聖潔)生活的理解為基礎,探究敎牧同工怎樣適切使用心靈輔導的技巧,來幫助信徒產生真實聖潔生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