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建道神學院受苦節培靈獻身會的感想

雖然今年不能舉辦聖樂會,卻重拾建道一個以前的傳統。早期學院每年都會在禮堂有受難節崇拜,住在長洲的信徒也同來參與,思念基督為我們犠牲的愛。…

神人二性(二)——神人二性的神學意義/陳韋安

究竟神人二性對我們有何意義呢?或者準確一點︰究竟這個矛盾難解的教義,對我們的信仰有何啟迪呢?耶穌基督同時是上帝、同時是人──這是個極大的奧祕!教會花了二千多年也不能得到一個完滿的解釋。甚至從人的眼光和理性來看,「上帝」與「人」同時在耶穌基督的位格內出現,這本來就是極其矛盾的說法。…

神人二性(一)/陳韋安

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人、完全的神,這是自早期教會起的認信。究竟耶穌如何是人又同時是神?這個「如何」,成了極難回答的問題。本文嘗試簡述這段教義的發展歷史。…

暴政下的盼望——潘霍華看教會更新與世界重建/李文耀

盼望使潘霍華有強大的生命力,甘願為了捍衛基督信仰及重建……

莫特曼的希望神學與香港教會的政治處境/郭鴻標

本篇文章分七部分:…

科技文化下的盼望與實現/黃國維

文章透過整容手術和人工耳蝸兩個例子,說明科技的限制,和指出在科技以外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去面對身體的缺陷。基督的十架、復活、和升天亦提供了神學框架去回應現代科技發展,指出人類雖然不應忽視科技的貢獻,盼望卻要建立在基督和教會之上。…

Arguing the Concept of the Trinity from the Hebrew Bible: Luther’s Comments on the Plural Grammatical Forms Touching the Divine in the Prophets Situated against Their Jewish and Christian Reception until the Age of the Reformation/Matthew Osek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Luther's comments on the plural grammatical forms touching the Divine, which he was able to identify in the Prophets .

在滿布衝突的世界中尋覓基督的和平/君特‧湯瑪斯

本文勾勒正義戰爭論、正義和平與宗教反戰主義概念的強處與弱處。接續探索積極參與和平,並喚召讀者留意保羅的信、愛、望三結合,來處理縈繞心頭與滋生衝突的過去。…

聖餐的公共性——一個從多角度思考的嘗試/李文耀

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教會群體在舉行聖餐的時候不僅重新思想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也得在自身的信仰實踐中向世界展示出另類生活的可能,分享的聖餐觀則指出,基督徒必須在與基督聯合下才能開展新的生活。…

馬丁‧路德的經驗神學與教會神學/郭鴻標

路德神學是一種聖經及信仰神學,路德認為神學是聆聽神的話作回應,根據聖經、信經、主禱文作神學的內容,以十架神學作神學重點。…

世俗主義高漲下的教會音樂:教牧的會計學/羅炳良

本文從教牧的觀點,探究教會使用受世俗、世俗化、世俗主義影響下的教會音樂,究竟有甚麼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