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院老師專訪】麥耀光

麥耀光牧師是第二次到訪建道。上一次到建道是2000年,當時是為了完成論文,所以只是匆匆地逗留很短的時候。2008年9 月開始是麥牧師的安息年,而學院便邀請他擔任客席教授一年。這可是麥牧師正式在建道逗留最長的一次了。
為什麼你會去台灣事奉?
其實我從未想過去台灣事奉,以往也從未到過台灣。在香港中學畢業後便到加拿大升學,後來入讀神學院,畢業後牧會。牧會時看到神學教育的需要,對此很有負擔,於96年離開牧會的事奉,到美國修讀博士學位,裝備自己。我原本的計劃是修畢博士學位後,便回到香港任教。但神給我有奇妙的安排。在美國進修的五年時間,參與聚會教會都是以普通話為主,我便從那時起開始學習普通話,也開始接觸一些來自台灣的弟兄姊姊及牧者。因我當時所寫的論文是研究華人神學生的蒙召,我便選擇了香港、台灣及馬來西亞三地的神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因而有機會到台灣認識中華福音神學院。當時的教務長賴建國博士(即現時的院長) 向我發出邀請到華神任教。那時我也不太相信,因自己的普通話很差,實在是感到不勝任。在回到美國後,仍不時的收到賴博士的來電慰問及邀請。因這本不是我的計劃,我便與師母祈禱,也請教會的弟兄姊妹為我祈禱,求神帶領。在祈禱當中得著神平安,覺得是神要開這條路。既然我們服事主,便順服祂的帶領,憑信心決定到台灣事奉。其實當時自己的家人也不太明白我為什麼要作這決定,特別是自己的父母,當然希望我能回港任教,能有多一點相見的機會。加上當時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非常緊張,很多人都覺得台灣很不安全。但我和師母認為,這既是神的帶領,便不作多想了,神定會保守我們的安全。有趣的是,當時有些我很熟悉的台灣牧者都不敢相信華神會邀請我這普通話一點也不流利的人任教。但現時回望,卻發現神的安排實在是奇妙。感謝神,給我有機會參與華神開展輔導的碩士課程的策劃工作。
這次到訪建道,希望能完成甚麼?
由於本身的神學教育經驗主要是來自台灣,所以希望藉此機會對香港的神學教育有更多的認識。因我是在加拿大升學時才信耶穌,所以對香港的教會不太熟悉,對香港的神學教育更是陌生。我安排這次安息年在香港並到訪建道,是希望藉此機會能對香港的教會及神學教育能有更深的理解。
原本安息年是應多做一些研究及寫書的,但我卻很想藉此機會充實自己。因我認為研究工作是一生之久,而寫書也可以在日後才進行。不竟,本身主要服事對象是華人教會,而以往牧會的經驗也只有在北美,教導的經驗也只有來自台灣,對於香港卻是不甚熟悉,所以這次來香港是難得的機會讓我可更瞭解香港教會的狀況、香港神學生的心態;也讓我有更多機會能以廣東話教導,充實自己。縱然今年我在研究工作上的進展不大,但所獲得的經驗卻是十分寶貴。
在建道已有半年多的日子,您對學院的印象是怎樣?
非常好,無論在學制,神學生的生活訓練等範疇都給我很好的印象。相比較於台灣的神學生,建道的神學生給我的印象是很有活力,參與性很高。縱使功課忙碌,仍很願意與同學建立肢體關係。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因日後牧會時是很需要有建立群體的經驗。我特別欣賞建道全院在同一地方享用午飯的安排。無論是老師、學生或職員同工都可透過每日的午飯時間,彼此有更多的溝通。此外,「教員會」也是我很欣賞的安排,老師每星期一都聚集一起,為同學、同工、校友等的需要祈禱。而透過「教員會」,也可使各部門及學系之間有更多的溝通,不像其他大學一般,老師太抽離學院的事務。
中、港、台的神學教育的差異?
因我到內地教導的經驗只有兩次,加上對香港的神學教育不太熟悉,所以不敢大膽的發表意見。我只能就中華福音神學院(下稱「華神」) 及建道神學院作一些簡的比較。華神及建道都是有歷史及有份量的神學院,但建道提供的課程比華神更為全面。兩間神學院在塑造傳道人時都很著重學識、靈命、實習及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訓練。所以建道及華神在神學教育理念上都很相似。承襲建道多年建立的傳統,有一些活動如佈道團及中禱組等,都能看到同學的自發性及參與性很高。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二月份舉行的開放日,同學的投入感非常高,各人都很落力、很認真、很喜樂,這使我感到很訝異。
麥耀光牧師在建道的客席教授工作將於6月完結,之後便回到華神預備新一學年的工作。
原載於《建道通訊》155期,2009年4月,頁19。
作者簡介
麥耀光
實用神學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