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受裝備的日子】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尋理想 / 何啟明

自畢業後,闊別母院差不多三十五個年頭;2009年12月25日踏足長洲這個小島,開始了在母院的事奉。昔日畢業時是位二十來歲的小子,現在再過幾年就要「登陸」了;往日是滿有活力與理想的神學生,現在已是銀樹盛開時。回望過去,當年曾夢想藉執教鞭來回饋母院的培育,竟在人生下半場時夢想成真!於此,使我想起詩人的話說:「2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3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詩一二六2-3)。
學院生活,又真又誠
還記得當年的七七班同學共有八位男同學,其中一位來自東馬的砂勞越,另外五位女同學,二位來自香港,三位分別來自泰國及馬來西亞。那些年,香港的流行語是用「X記X記」來互相稱呼的;因此,「安記」、「雄記」及「鵬記」不綴於耳。當年所有同學都是單身男女,而男同學因年紀及背景雷同,又住在四人一房或十多人一大房的密集宿舍,因此彼此間的互動也較頻密。但記憶所及,我們之間都非常融洽,沒有爭吵。反而常常一起在校園內的藍球場打球,跟學兄們到觀音灣及東灣暢泳。那些年,功課壓力不大,黃昏時男生常都聚在一起唱歌、交談,間中也會到山下的街邊檔食牛雜。當時差不多每天都有早會、晚會,各人都帶著聖經、青年聖歌及跪墊,同心唱詩及跪下齊心禱聲四起。有趣的是同學常在福群樓的天台跪下開聲禱告,及在宿舍內彼此開聲代禱時,無意中知道同學的經濟需要和尋找伴侶真誠的訴求等等!
校舍更迭,傳統延綿
昔日的建道,除了學院正門的牌樓及藍球場,所有建築物均已拆卸改建或更新。現在的圖書館樓下乃用作小禮堂聚會,樓上則用作圖書館。我們就是在小禮堂內聽謝真如老師歷數各校友的事奉狀況,為他/她們禱告。謝老師聲音洪亮,從不停斷的提點校友之代禱事項,他/她們的名字都留銘刻在我們的腦海中。他/她們忠心的事奉,成了我們後輩的榜樣。謝老師常報告校友情況時,也順帶暗示:「肥水不流別人田」。鼓勵我們好好為另一半懇切禱告。那時學院的第二條校規指明在校期間不宜談戀愛,以免防礙學業及影響他人。但老師又非常鼓勵同學求神賜下同心事奉的伴侶。當時,學校的圖書館是溫習功課與相會的好地方;此外,佈道團出隊亦成了觀察心儀對象的好良機!
師長訓言,激勵後輩
四年的學院生活,難忘的事數之不盡,篇幅所限,只提其中一件。還記得四年級時艾理德(Dr. Donald Alexander)副院長在學術、靈性及對中國人的愛心對我們影響深遠。某次聚會時,我們四年級同學坐在後面一排,老師們都坐我們的後面。當時有幾位四年級同學聚會時如坐針毯,坐立不安,又間中傳出擾人的談話聲。聚會後,艾牧師召了這幾位男同學到他的辦公室。我們以為必受重罰,誰知他卻很溫柔的勸勉我們,叫我們要尊重主持聚會的人,更要為年輕的學弟們樹立榜樣。他還用鼓勵的口吻對我們說:「我深知你們中間幾位是勤奮好學的,盼望你們有機會到外國深造,將來學成歸來回饋母院。」真不知他是認真的,還是用客套的說話來鼓勵我們。無論如何,這句話卻深植在我心!
雖然有機會與陳耀鵬、呂焯安、陳一華、郭奕宏及吳少雄同學談起此事,他們都是印像模糊,記不起了!無論如何,那些年,我們也都是活躍和「頑皮」的青年神學生。回想當年,我們都是一群單身的熱血青年,滿懷理想,也不怕艱辛,像那無名的傳道者,一心矢志的事奉神。我們不敢誇口說,已完全遵行了母院開荒、吃苦、火熱的精神。但我們仍願抱持這個心志,腳踏實地,找緊父神的恩手,讓祂帶領我們走完餘下的路程!
何啟明(2011年12月8日)
原載於《建道通訊》175期,2014年4月,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