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受裝備的日子】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尋理想 / 何啟明

自畢業後,闊別母院差不多三十五個年頭;2009年12月25日踏足長洲這個小島,開始了在母院的侍奉。昔日畢業時是位二十來歲的小子,現在再過幾年就要「登陸」了;[1] 往日是滿有活力與理想的神學生,現在已是銀樹盛開時。回望過去,當年曾夢想藉執教鞭來回饋母院的培育,竟在人生下半場時夢想成真!於此,使我想起詩人的話:「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詩一二六2-3)。

學院生活,又真又誠

還記得當年的七七班同學共有八位男同學,其中一位來自東馬的砂勞越,另外五位女同學,二位來自香港,三位分別來自泰國及馬來西亞。那些年,香港的流行語是用「X記X記」來互相稱呼的,因此,「安記」、「雄記」及「鵬記」不絕於耳。當年所有同學都是單身男女,而男同學因年紀及背景雷同,又住在四人一房或十多人一大房的密集宿舍,因此彼此間的互動也較頻密。但記憶所及,我們之間都非常融洽,沒有爭吵,反而常常一起在校園內的籃球場打球、跟學兄們到觀音灣及東灣暢泳。那些年,功課壓力不大,黃昏時男生都常聚在一起唱歌、交談,間中也會到山下的街邊攤吃「牛雜」當時差不多每天都有早會、晚會,各人都帶著聖經、青年聖歌及跪墊,同心唱詩以及跪下誠心禱告。有趣的是同學常在福樓的曬台跪下開聲禱告,以及在宿舍內彼此開聲代禱時,無意中便知道同學的經濟需要和尋找伴侶真誠的訴求等等!

校舍更迭,傳統綿延

昔日建道的建築物,除了學院正門的牌樓及籃球場仍保留着,所有建築物均已拆卸改建或更新。現在的圖書館樓下乃昔日用作小禮堂聚會,禮堂樓上則用作圖書館。我們就是在小禮堂內聽謝真如老師歷各校友的侍奉狀況,為他/她們禱告。謝老師聲音洪亮,從不停斷地提點校友之代禱事項,他/她們的名字都銘刻在我們的腦海中。他/她們忠心的侍奉,成了我們後輩的榜樣。謝老師常在報告校友情況的同時,也順帶暗示:「肥水不流別人田」。鼓勵我們好好地為另一半懇切禱告。那時學院的第二條校規指明在校期間不宜談戀愛,以免妨礙學業以及影響他人。

但老師又非常鼓勵同學求神賜下同心侍奉的伴侶。當時,學校的圖書館是溫習功課與相會的好地方;此外,佈道團隊亦成了觀察心儀對象的好良機!

師長訓言,激勵後輩

四年的學院生活,難忘的事數之不盡,篇幅所限,只略記一事。還記得四年級時艾理德(Dr. Donald Alexander)副院長在學術、靈性以及對中國人的愛心對我們影響深遠。某次聚會時,我們四年級同學坐在座位的後排,而老師們則坐在我們的後面。當時有幾位四年級同學聚會時如坐針氈,坐立不安,又間中傳出擾人的談話聲。聚會後,艾牧師召了這幾位男同學到他的辦公室。我們以為必受重罰,怎料他卻很溫柔地勸勉我們,叫我們要尊重主持聚會的人,更要為年輕的學弟們樹立榜樣。他還用鼓勵的口吻對我們說:「我深知你們中間幾位是勤奮好學的,盼望你們有機會到外國深造,將來學成歸來回饋母院。」真不知他是認真的,還是用客套的說話來鼓勵我們。無論如何,這句話卻深植在我心!

雖然有機會與陳耀鵬[2] 、呂焯安[3] 、陳一華[4] 、郭奕宏[5] 及吳少雄[6] 同學談起此事,他們都是印象模糊,記不起了!無論如何,那些年,我們也都是活躍和「頑皮」的青年神學生。回想當年,我們都是一羣單身的熱血青年,滿懷理想,也不怕艱辛,像那無名的傳道者,一心矢志地侍奉神。我們不敢誇口說,已完全遵行了母院開荒、吃苦、火熱的精神,但我們仍願抱持這個心志,腳踏實地,抓緊父神的恩手,讓祂帶領我們走完餘下的路程!

[1] 意即快到六十歲,因「陸」跟「六」是諧音。

[2] 陳耀鵬牧師是2007年回母院任教,現為副院長及何義思教席副教授。

[3] 呂焯安牧師於1992-1995任母院拓展主任,又於2001-2009年任基教系副教授;現為學院客座教授及宣道會美孚堂堂主任。

[4] 陳一華牧師曾因推動院牧事工獲香港十大青年獎;現為以諾團契團牧及宣道會錦繡堂顧問牧師。

[5] 郭奕宏牧師於2011年7月回母院任教牧及專業持續進修學院事工主任一職。

[6] 吳少雄牧師師母曾到泰國跨文化宣教侍奉十多年,因要照顧年事已高的岳母,現於加拿大卡加里省的宣道會牧會。

原載於《建道通訊》166期,2012年1月,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