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屬靈的培育/梁家麟
屬靈培育的優先性
神學教育是生命的培育,屬靈培育是其中最關鍵的。
傳道人與教會有密切關係,怎樣的傳道人,便建立怎樣的教會。神學院對教會的最大影響,便是培育新一代傳道人,他們皆身懷末來教會的胎。這個影響較為曲折,卻最為深遠,比召開神學講座或開辦信徒培訓課程還更重要。
人比事工重要,訓練人比訓練工人重要;做門徒不等於入職訓局,傳道人更不是技師。知識和技巧日新月異,今天適用的,明天便過時,今天不足的,明天尚可追補,好像一間房屋的装修與外飾,可以定時重修,全面翻新亦可。但生命培育則是奠基性的,地基若造得不好,上蓋造得如何花俏也没用,反而愈花俏便愈危險,只能全盤拆卸重建。聰明人的房子得蓋在磐石上。
作為神學訓練第一個學位的神學士與道學碩士課程,更得以屬靈培育為要旨,協助學生建立穩固的屬靈生活紀律,培養他們對屬露事物的敏銳度,以及最重要的──陶造他們的品格。
若非以屬靈培育為核心,我們便無須要求神學生全時間修讀,也無須要求他們加入一個緊密的群體,為他們編訂緊湊的作息日程,單在晚間以兼讀形式修滿學分便可,即藉函授和上網自習,亦能獲取充分的聖經與神學知識。證諸北美好些經驗,以函授或走讀聽課形式培育出來的道學碩士畢業生,不少在事奉工場都面對相當困難,離職率超過百分之五十,這是純粹傳授知識的限制。
成年人的屬𥩔培育
如今神學生的人學年齡普遍提高,不少已有多年工作經驗,且已結婚生兒。他們的性格較為成熟穩定,待人處事的技巧也較圓熟。從這個角度看,他們被塑造的需要似乎不太迫切,被塑造的可能性和空間也較小。因此,有人倡議神學院不用再執著靈性操練,專門挑選已臻成熟的人入讀便可。但是,我們卻相信成熟不等於成聖,更不等於無須繼續成長。要是我們容讓傳道人把他們從前在世途打滾的謀生伎倆,不加鑑別地施於教會,則將意味教會和世界和光同塵,教牧與「大羊」沆瀣一氣,教牧與教會將難以泛現其應有且特有的屬靈氣質。
成年神學生的「被塑」能力沒有年輕人般強,他們有既定的思想與行為習性,要去除(to unlearn) 和重新學習 (to learn)並不容易;而且要兼顧家庭與學習,他們可供學院遊刃的空間亦不大。不過,成年神學生的「自塑」能力較高,他們的目標清晰,企圖心強,從進神學院開始,便咬住要獲得的和要實現的。我們必須順著成年人的特點,重新調校學院的屬靈操練模式。
我們摒棄從前由學院主導、學生被動跟隨的做法,改為由學生主動、學院配合的協作形式。入學第一天,我們便清楚告訴學生,這幾年得學習甚麼,應有甚麼改變,實現甚麼目標,明碼實價,這是他們有待完成的任務。然後,我們再告訴他們,學院對協助他們實現這些目標,提供怎様的課程和活動,建構怎様的關係網絡,訂定甚麼配套設施;並說明這些安排是為輔助他們在靈命上成長而設的,而我們不過扮演靈命成長的輔助者角色。最後,我們跟學生鄭重說明,所有制度和設施都有若干程度的強制性,但就如習慣的建立,總是先「他律」而後「自律」(沒有人天生一起床便自動收疊床鋪的),外在督責只是過渡性的措置,最終還是期望他們自覺自發,自我要求。
遵守外在的規範只是手段,建立有紀律的屬靈生活才是目的。神學生若不認同學院的規範,即使勉強遵守校規,也不會產生造就屬靈生命的效果。多年前,建道神學院已取消記過與其他懲處制度。成人教育無須消極性的責罰,只須積極鼓勵與提醒。我們鼓勵學生遵從外在的操練模式,建立內在的屬靈生命。
學院的承諾
建道神學院志切神學生的屬靈培育,為此投放最大量的時間與人力資源。暫且不說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定時活動,在我眼中,最重要的設置是由師生組成生命相繫的關心小組,教師與所屬組員建立長期甚至畢生的關係,教師對學生委身之深,非居其中者無法明白(我的組員稱呼我為父親)。
此外,我們不肯放棄宿舍生活,期望學生在緊迫的人際關係裡,鍛造個人性格與人際技巧,這是現場親歷的屬靈操練。市區校園的建立,不是豁免了學生住宿甚或進長洲的要求;相反,我們建立一個走讀與住宿的混合制度,要求學生部分時間住校,因為屬靈操練得在群體關係𥚃造就。
許多不知情者胡亂批評神學院重知識而不重靈命,他們不曉得我們教師的主要心力,多消耗在課堂外非正式的教學工作上。說句非離題話,建道神學院的球類比賽成績一向出眾,這不僅是操練身體的成果,也是操練靈性的表現。有機會的話,下午四時後,來看看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在運動場上的團契情誼,你便可明瞭箇中道理。
屬靈的培育難以量化,投放資源大而效果不彰;但我們既從上帝如此領受,便得對上帝和教會如此承諾,方能不負上帝的召命。
原載於《建道通訊》142期,2006年1月,頁2-3。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