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36期
2011 年 7 月 1 日
宇宙的微調──當代設計論證的評估/關啟文
不少人認為每一個新科學發展都會對宗教作出打擊,但近代宇宙學的重大發現「宇宙的微調」(Fine-tuning of the Universe)卻似乎指向宇宙設計師的可能性,因為整個宇宙的爆炸和基本設計好像都是經過精微的調校,以致生命能夠出現,只要有最輕微的改動,生命的出現都變成不可能。
2011 年 7 月 1 日
潘霍華的教會神學作為公共神學的基礎/郭鴻標
筆者認為基督教公共神學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發展一種教會神學與公共神學並重的神學思維呢?筆者嘗試仔細閱讀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德語神學原著,整理出他的思想脈絡,嘗試為香港華人教會提供一個公共神學思考的建議。
2011 年 7 月 1 日
The Dynamism Of Imago Dei In Augustine’s Anthropology And Trinity: A Study on De Trinitate XIV-XV(論奧古斯丁之動態性上帝形象──一個對奧氏《論三位一體》卷XIV-XV之探究)/任卓賢
本文主要研究奥古斯丁神學中「神的形象」(imago Dei)這個概念,研究範圍集中於De Trinitate的卷十四及十五。「神的形象」這概念沿自聖經,是建構基督教人觀的一重要基石。對奧古斯丁而言,這概念尤為重要。透過「神的形象」所反映神與人的聯繫,他搭建出心靈類比這方法來理解三位一體。因此,在奥氏的思想系統中,「神的形象」不單停於人觀,這概念之重要性實在延至人觀、三一觀及神人關係。
2011 年 7 月 1 日
The “Purity” Of The Disciples In John 13:10-11 And 15:2-3[門徒與「潔淨」(約十三10-11,十五2-3)]/梁美心
在約翰福音中,「潔凈」的用詞寥寥可數,但有兩次耶穌論及祂的門徒「潔凈」了。這類詞語出現於約翰福音十三章10和11節(記敘耶穌給門徒洗腳)和十五章2和3節(記敘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這篇文章探討約翰福音潔凈觀,尤其是「潔凈」與門徒的身分及使命之關連。
2011 年 7 月 1 日
路加福音中的尋索之旅──一至二章中的尋見與揭示/鄺成中
本文指出路加福音一至二章中會有一連四件與尋索有關的事件;這四件事件均有同一的特色,就是不同事件中的人物在尋得他們所要尋索的對象時,敘述者會繼而透過不同層面將有關人物信仰生命的軟弱揭示出來。
2011 年 7 月 1 日
John G. Flett. The Witness Of God: The Trinity, Missio Dei, Karl Barth, And The Nature Of Christian Community/葉沛森
全書八章可分為兩部分,除引言和結論外,首三章從歷史和文獻研究着手,追溯近數十年宣教思想的演變,焦點分析「上帝的使命」(Missio Dei ) 一詞的含義並作出批判;後三章是神學建構的部分,透過重新理解巴特 (Karl Barth) 的神學,試圖為「上帝的使命」一詞奠下穩固的三一神觀基礎,再由此出發探討對教會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