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系介紹: 神學與生活,教會與神學/湯紹源
神學每每給人一種高不可攀、抽象玄虛、層層刁難的印象,甚少實際效用價值。實非如此,無奈這個刻板形象早已根深柢固,不易扭轉。其實神學從來不是不沾人間煙火的「學問」,而是基督徒生活肌理的運作元素。沒有神學,生活裏的操作就沒有信據。有時人的決策理據看似縹緲,神學是作決定時隱藏的骨節眼。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一套神學(完整或正統與否,另當別論),端賴我們是否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擁有怎樣一套神學,治神學乃至作神學的本意正於此。修讀神學,就是一種有意識地應用神學的修為。
傳統以還,神學教授由哲學的角度切入,以哲學的表達作結,對一般沒有受過哲學訓練的人,不啻是一種折騰;即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也容易止於學習知識的地步。此乃施教者所受的訓練使然,也是現代神學發軔的相承模式。想望突破這個歷史桎梏,便須建立一個處處關聯神學與生活、神學與教會的神學教學模式。
究問,神學和教會能夠連上甚麼關係?怎樣影響信徒的生活行為呢?比方說,泛靈恩運動背後的意識型態,並不在聖靈論的爭涉,而是對教會論的實在挑戰。就以「多倫多祝福」為舉隅,泛靈恩輩流往往以主觀的斷章取義代替客觀的聖經詮釋,妄顧教會作為聖經詮釋的中保身分,冒然摒棄了教會歷史和普世教會在解經上的權威(注)。好的神學叫我們生活得合乎聖徒的身段,更能免去被蒙混的危機。
神學的內容不是冷漠的知識,神學研究也不能停留在「二手傳播」的狀態。設若神學是有意識的由衷行為,並不以「純理論」的觀點呈現,而是以生命的體會呈現,那麼對信徒而言,神學觀點便比較不是那麼老生常談的「答案」,而是經得起反芻、糾察、豐化的生活動力了;與此同時,神學不單不是理論,更是活潑可行的生命產品。
願以「教導」而非「教訓」,與眾牧者和信徒一起活學系統神學、活用神學思維,使之能落實於教會牧養、尋常生活和各個實踐使命的場景,是筆者頌禱。
注:詳論見湯紹源:〈泛靈運動與神學危機〉,載於廖炳堂編:《靈恩運動的反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頁198~216
(筆者為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
原載於《建道通訊》154期,2009年1月,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