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塑造通訊】我期待的靈命塑造 / 梁家麟

靈命塑造是個人成長的不可分割部分。出於社會分工,教會較為關心靈命成長的部分是可以理解的。

上帝是每個人生命故事的編劇與導演,從來不分工,不再做靈命塑造。上帝為人佈置不同經驗,擴闊關懷視野,培育性格氣質,增加見識能力,並確定獻身服侍的崗位,目的是要預備為祂差遣使用、完成祂的心意的工人。對亞伯拉罕、約瑟、摩西、大衛等等,上帝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鍛造他們的生命和事工。靈命成長跟人際關係、生活遭遇、家庭和工作,乃至在上帝面前所領受的異象和使命,統統分不開。今天我們常說「全人教育」,上帝對人確實是全人塑造。

上帝不需要人尋覓,道成肉身的上帝親自來尋找人,並且已尋著我們。上帝的道離人不遠,毋須上天下地地尋找,卻離我們一步之遙,凡尋找便尋見。尋求上帝旨意的第一場景是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裏,我們原是祂的工作;要是在這裏尋不著祂的心意,便在天涯海角也不會撿拾得到。

今天在講壇傳講頻密的信息,在聖經出現的次數其實是不多的。六十六卷聖經,只有片段的退修、默想的記述,敘事(例如耶穌上山禱告)加上教導,篇幅還不及關懷貧窮人的記述。聖經裏有族長、士師、君王、祭司、先知,使徒的故事,惟是在主要角色裏,找不到一個退隱型、冥想型、神秘主義式的「屬靈人物」;施洗約翰或許有愛色尼人的背景,但他出場的場合,是在約但河邊服侍的時候。出神狂喜、與上帝神秘契合、情感上的寂靜,統統不是聖經鼓勵的信仰追求:公義、憐憫和謙卑,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才是。坊間講論的好些靈命塑造模式和描繪的靈命境界,都只能找出若干枝節經文來勉強附會。

基督徒要守住一些屬靈生活的紀律,禱告、讀經、默想、禁食;但這些紀律都不過是手段,目的在幫助人結出內在與外在的兩種聖靈果子。能在現實生活裏有效地踐行信仰,活出使命,便是具有好的靈命的人。教會靈命塑造的責任,便是塑造這樣子的基督徒。

我認為在新約聖經裏,談靈命塑造最好的經文是這一段:「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五3~5)「患難」是現實處境的遭遇,上帝利用各種遭遇模造我們的性格(忍耐)、氣質(老練)、信仰(盼望),並使我們與上帝同行,活在祂的愛裏。

不過,我明白今天泛濫的世俗主義思想,已將上帝和神聖事物排除於生活之外,上帝並非已死,只是我們當祂是死的。信仰被排擠到生活的邊緣,世俗化了的眼睛和心靈不常能發現生活與上帝的關連。昔日沒受教育的農夫、牧童能在泥巴樹叢裏培植敬畏上帝的心,今天的我們卻不易在五光十色的繁華鬧市看到上帝的作為。泛靈恩的牧者致力將生活再泛靈化,又藉各種特殊詞彙和禮儀手段(諸如宣告式的禱告、行區祈禱),將常規生活特殊化,幫助人重新發現信仰的相關性,受到相當的歡迎。福音派教會僅要求信徒騰出生活裏的某些空檔,從事特殊的宗教活動,希望得着一些知識和經驗,藉以延續薄弱殘缺的信仰。信仰最為真實,或說上帝能大顯身手的時刻,往往就是在常規生活給擾亂的時刻,諸如失戀、失意、失學、失業、失敗、疾病、死亡等等。上帝是典型的隙縫的神。

教會從事靈命塑造的任務,第一要緊的是幫助弟兄姊妹在生命和生活裏,確定信仰的真實性和相關性,讓他們打開曾一度被弄瞎了的心眼和閉塞了的耳朵,看到和聽到上帝,領受祂的旨意,恭謹地付諸行動,建立使命人生。我最喜愛陸象山的一段話:「須思量天之所以與我者,是甚底,為復是要做人否;理會得這個明白,然後方可謂之學問。」所有學問盡為做人之學,神學固然得如是,靈修神學更得如是。

我期待的靈命塑造課程不是要教導信徒一些特殊的技巧方法,將信仰特殊化,從而加固信仰只能處於常規生活的邊緣的印象;而是在潮濕悶熱、囂鬧紛雜的生活環境裏,看到天開了,看到基路伯的翅膀後的施恩座,聽到大馬士革路上的責備和訓示,最後將所站之地命名為「伯特利」

董智敏女士年輕富朝氣,靈巧活潑,充滿生趣,已婚,又喜愛跟青少年在一起。這跟我向來敬而遠之的屬靈大師可有全然不同的形象。由她策劃推動的「靈命塑造基礎證書課程」,相信必能闢出一條新路,幫助我們確定上帝,定位自己,導航人生。

原載於《建道通訊》167期,2012年4月,頁16-17。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