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培育新生代門徒 / 梁家麟

世界在急劇轉變中,每天都是百年未遇的變局,教會常常憂心無法因應而給扔到時代後頭,我們都感到疲於奔命。

不過,與其不斷分析時代變化的趨勢,緊跟步伐致力學習社會和文化的新生事物,迫令自己「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不若還原基本步,重新確認教會的性質和使命,定時校正自己已偏離的方向。

毫無疑問,今天最具壓迫性的挑戰莫過於年輕人的流失,教會或將失去新生代,這直接威脅到教會的未來前景。

慣壞兒童,妨礙建立門徒

對於這個挑戰,坊間多數的答案總是說:教會需要更謙卑地向年輕一代學習,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從而調整信息的內容和牧養的方法,俾能更有效地服侍他們。

不錯教會需要更有效地服侍年輕一代,正如教會需要服侍每一個年齡羣體一樣。但是,所謂服侍,乃是向他們傳揚福音,並栽培他們成為耶穌基督真實的門徒,協助他們運用恩賜實踐上帝給他們的異象和使命。服侍不等於搞教會青春版的「蛇齋餅糭」,服侍不等於視年輕人為顧客或老闆,更不要說是上帝了(套用「顧客便是上帝」的說法)。所以,服侍年輕一代,不等於他們要甚麼,我們便給甚麼;更不等於他們可以在教會裡指手劃腳,宣稱若不按照他們的心意而行便拉隊離場。教會不是青少年中心,毋須致力發展綜藝體的娛樂節目。

我喜歡年輕人,但我從不覺得欠了他們甚麼。就算真的有所虧欠,也只是如保羅所說的欠了所有人(包括年輕人)福音的債。我對年輕人全無原罪感,從不覺得教會與社會對不起他們。要說他們唸完大學尚找不到薪酬滿意的工作嗎?按照我所處年代的大學入學率推算,他們絕大多數人在初中階段便給刷掉了,如何能將今天的大學生跟昔日2%的天之驕子相比?

我在赤貧家庭長大,自小學五年級起便外出打工,姊姊和弟妹都在小學畢業後輟學。我是自唸中一起,便每年硬淘汰一班的,超陡金字塔教育制度下的倖存者;面對青少年期延長了近一倍的新生代,我既沒有欠債感,也不覺得這個世界對他們有甚麼不公平。他們是生於安樂的一代。世界當然有許多問題,沒有誰承諾給誰一個桃花源,桃花源只能自行尋覓。我不反對年輕一代搞革命,甚或革我們舊一代的命;但請勿要求我們出資幫助他們革我們的命,更不要抱怨我們沒有提供讓他們革我們的命的適當環境。

我們沒欠年輕人的債,也不需要檢討如何加強對他們的服侍。成年人若跟年輕一代存有隔膜,甚少是因為他們服侍年輕一代不夠周到;恰好相反,他們的服侍常常是過分周到了,甚麼都為他們預備好設想好,只是這周到的服侍產生不到無論是主觀上(年輕一代不領情)抑或客觀上的良好效果而已。年輕一代需要學習謙卑順服捨己獻身,否則無法成為耶穌基督真實的門徒,他們需要成為服侍者,而非僅僅作被服侍者。今天的問題是留在教會的青少年不多,而勉強留在主日學和團契的,多數也不是耶穌基督的真實門徒,他們許多連這身分自覺也沒有。

我們必須修正「教會缺乏新生代」的說法,教會真正缺乏的,其實是新生代的基督門徒。

提供空間,建立責任感

「貧窮的孩子早當家」、「家貧出孝子」,我非常服膺這些傳統智慧。我們必須學習放手,不要照顧得無微不至,諸如大學生團契查經,還要傳道人替他們預查,年輕人相約行夜山還要替他們買保險等。

今天多數教會青少年事工的問題都出在基督徒家長身上,他們志切將青少年事工扭曲成保母服務,他們期待子女德智體群美靈均衡發展的心態,攔阻了下一代成為激進的門徒。

歸根究柢,新生代基督徒需要的不是權利或權力,而是責任。

我不反對教會開放領導層,下放領導權,讓年輕人有更大的參與空間,讓他們更早當上部長和執事,不要訂定太多,包括年齡在內的門檻。在我看來,二十五歲當執事是綽綽有餘了,超過這個年齡限制的教會,大抵都有搞「老人政治」的嫌疑。但得指出,就我所認識的年輕人,其實多數沒有要爬上教會權力頂峰的抱負,他們期望的是領導層給予他們自主的空間,不要搞微型管理事事過問;不要將太多舊有的知識和經驗套在他們身上,要求他們「成熟」、「世故」;更不要過分高舉傳統和秩序,要求他們凡事與成年人看齊。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給年輕一代參與的空間,也要強調參與的責任。事實上,年輕人不單需要有當為首者的經驗,他們更需要有為僕的經驗;他們沒做過執事固然是教會行政上出了問題,沒洗過廁所、服侍過公公婆婆,這更是在個人信仰上出了問題。

我常跟年輕一代說: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不付代價而想有發言權,不談義務光說權利,甭想!要參與塑造教會的前景嗎?做個真真實實的基督門徒吧。包括從今天起,將零用錢或獎學金或兼職收入做足十一奉獻。付出多少因能力而異,不用比較,窮寡婦的兩個小錢,基督也看為寶貴;但說窮得無力奉獻嗎?給我滾到門外去!

套用建道精神的說法,上一代信徒必須容讓年輕信徒自行回應上帝對他們這一代的呼召,摸索此時此地實踐和見證信仰的新形式,這是「開荒」;上一代必須硬著心腸,容讓年輕信徒為實踐信仰而付出代價,不要過分顧惜保護,使他們得著實踐信仰的全面經驗(包括挫折與失敗),這是「吃苦」;而在持續的開荒和吃苦的過程中,堅固他們對基督信仰和價值的信念,加強他們對一生跟隨基督擺上的決心,這是「火熱」。一個兼具開荒、吃苦、火熱精神的年輕信徒,便是耶穌基督的真實門徒。

惟有這樣的真實門徒,才可能搖撼這個貌似牢不可破的世界,為教會開拓下一個世代的局面。

拒絕世俗化,還原簡約信仰

教會失落年輕一代,當然要認真檢討,調整事工策略和模式。但這不等於教會便要完全遷就年輕人的口味,順著他們的興趣和關懷,來訂定活動事工的方向;更不等於教會便得向世俗人文主義的流行文化投降,譬如他們喜歡包容主義,擁抱同性戀接納所有價值;他們喜歡談論政治卻對傳福音不感興趣;他們擔心過分強調基督徒的獨特性便會給朋輩排擠等,但我們不會因此便將聖經的相關教導裁掉。連朋輩的壓力都勝不過的,不配做基督的門徒。

教會必須回歸教會的基本步,重覆宣講耶穌基督對少年的官的要求:撇下所有的來跟隨基督。即或他們因此作難卻步,離開教會,也不要將信仰要求打折。

話得說回來,今天好些教會拒絕向青少年喜歡的潮流文化讓步,宣稱教會若是跟從流行文化走,便是世俗化;卻沒想到教會擁抱某個歷史階段的潮流文化,將之奉為百世不易的圭臬、將聖經的絕對教導與人間的偶然做法相混同,這才是最具禍害的世俗化。當我們將人間的優劣美醜的標準偷運到教會來,以中產文化和上流社會的品味作聖俗的區分,排斥邊緣群體與新生事物,才是最惡劣的世俗化。教會真要防範世俗化嗎?便將信仰的內容和表達的形式還原為最簡樸的原樣吧。消極地說,我們排斥潮流文化,一如我們排斥古典文化;積極地說,我們接納一切文化表達的形式,只要不致妨礙福音的傳遞,而我們又不會將非終極的東西神聖化便好了。

聖經強調「山上的樣式」,乃是要告訴我們,人間並不存在任何神聖樣式。人間不是山上,管風琴、哥德式教堂都不是山上的樣式。宣稱這些是山上的樣式的,就是世俗化。

福音若不夾帶某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文化,每個世代便可按照上帝的帶領,踐行出單單屬於他們的時代的信仰模式。我們這一代用不著為創建適合新生代的教會文化而操心,這是上帝的主權範圍,也是新生代的任務。我們不轄制,便是最大的幫助,這是無用之用。

教會不要兼做「文化傳承基地」、「道德重整會」、「優質青少年培育中心」,讓教會成為教會,讓福音維持福音的原樣。福音本身自有足夠的激進性,能將是再激進的新生代呼召到基督的跟前;而唯有是簡約的福音,讓人直接面向基督,才能將年輕一代造就為耶穌基督的門徒。

原載於《建道通訊》179期,2015年4月,頁2-4。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