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對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的反應的神學反思/郭鴻標

路德發表〈和平訓誡〉,當路德發現農民要徹底革命推翻現有的社會制度後,他寫了〈反對農民殺人搶掠〉與〈有關嚴斥農民的一封公開信〉,批評農民的暴力行為。本篇文章分八部分:第一部分農民制定〈12…

宗教改革被遺忘的一頁——閔采爾的研究概況、生平以及對當代教會的反省/陳韋安

對於宗教改革初期(1517-1525年)另一位改教人物湯馬斯‧閔采爾(Thomas……

巴特在神學方法論中的禱告觀/鄭順佳

本文聚焦於《教會教義學》卷一第一冊的緒論,為巴特的神學方法論中論 禱告提供詮釋,並按巴特寫作時的思想框架來進行。

耶穌的金律之當代詮釋與應用/劉利宇

本文旨在藉着探討耶穌所教導的金律之意義來示範聖經信息的公共價值,同時也指出基督教在廣大的漢語語境又能帶來怎樣的積極貢獻和應用。…

書評:《Liberated by Gods’s Grace》/Matthew Oseka

本文旨在藉着探討耶穌所教導的金律之意義來示範聖經信息的公共價值,同時也指出基督教在廣大的漢語語境又能帶來怎樣的積極貢獻和應用。…

異象與人才/梁家麟

從中國大陸遷至香港後,宣道會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化,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從事難民與邊緣區域的貧民工作,六十年代藉社會服務而有的開拓,七十年代大規模的傳福音和植堂等。每次變化,一方面都是把握了社會發展的契機,另方面也是因為新一代的領袖興起的緣故。…

佈道團歷史性與時代性的反思/陳智衡

建道神學院學生佈道團自百年前成立以來,都因社會轉變而作出具時代性的事工發展。

[電子書]恆與變之間:1949年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論集/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 主編

本論文集以「1949年後的中國基督教」為題,彙集海內外學者共二十一篇學術論文,內容涵蓋「通論」、「政教關係」、「區域視野」、「教育」、「人物、思想研究」及「香港」六個領域,書寫基督教於學術、社會、教會內等等各種演變與抉擇。…

周流四方:五十至六十年代建道校友的宣教/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 主編

建道校友於長洲小島薪火相傳,認定宣教使命,奉召出發。沒有回家的路,沒有後方支援,就憑信心勇氣順著大潮流;或隨個人際遇,或隨華人散居,從內地到東南亞再到歐美各地,在環境匱乏中設法建立教會,凝聚信徒群體。…

【院長的話】多元與包容 / 梁家麟

跟時代脫節?許多論者都指出,社會轉變急遽,文化潮流旦夕更替,所以教會得與時俱進,勉力追趕潮流。這說法其實是未盡符合事實的。…

【院長的信】 / 梁家麟

謹向你們報告,我已向院董會明確表示,在這一任院長職務完結後,我將不再接受續聘。換言之,我的院長任期將於2019年8月31日正式終止………

走進翟輔民的宣教生命──在印尼翟輔民神學院的教學 / 蔡少琪

「求那感動祂僕人的靈,也大大感動這代的建道人。」是我於建道前院長翟輔民牧師(Rev. Robert A. Jaff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