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標牧師

副院長 (行政) / 張慕皚教席教授 / 《建道通訊》主編

  • 神道學士,東南亞神學研究院,1986
  • 神學碩士,東南亞神學研究院,1991
  • 神學博士,漢堡大學,德國,1997
  • 神學倫理學系客席講師,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德國,2007-2008
  • 神學系訪問學者,波鴻大學,德國,2014-2015
  • 義務同工,宣道會錦繡堂,2000-2002,2005-
  • 顧問牧師,宣道會宣德堂,2013-
  • 建道神學院, 2000-

郭牧師專門研究當代德國神學家,包括潘能伯(Wolfhart Pannenberg),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巴特(Karl Barth)、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2023年出版30萬字《當代德語神學》。

第二個研究範圍是教義神學,2022年出版《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很多人基於討厭教條主義而輕視教義神學;但是基督信仰不單是感受、激情的行動參與;而是應該建基於對真理的追尋。

第三個研究範圍是宗教改革神學,在這個大時代有主流的改革者;亦有另類的改革者。宗教改革神學的立體及多元面貌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建立一種「全球基督教」(Global Christianity)思維。

在德國歷史文化處境的神學發展—《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新書對談會

《當代德語神學》以嶄新的角度去詮釋,所論證的主題是:一九三零年代的德國認信教會,面對納粹政府的神學反思和抗爭精神,包括教會領袖在生命及事奉上的掙扎及遭遇,乃是了解當代德語神學的關鍵。

[電子書]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郭鴻標

郭鴻標博士以希特拉的時代作全書時間核心定位,藉著探討〈巴門神學宣言〉的背景和隨後的發展,重現三位認信教會的核心領袖巴特、潘霍華、伊萬德的理念……

[電子書]在變幻時代中的信仰反思/郭鴻標

《在變幻時代中的信仰反思》是「允行基督教倫理系列」第一本書,是將2019年起筆者從聖經、基督信仰角度分析時代現象的教導結集。

[電子書]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郭鴻標

身處彎曲悖謬的世代,若沒有紥實和符合聖經真理的神學根基,容易隨波逐流,更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信靠了「片面、偏激神學,甚至與大公信仰違背的思想」。本書是信徒學習系統神學上佳的精要課程,教會也可以此進行有系統的栽培課程

[新書介紹]《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郭鴻標牧師著

郭牧師分享牧養教會時見到教會需要,以前教會有門訓課程。特別是現在台灣教會有幸福小組,這類課程的教義基礎不強,要治標?還是治本?這是兩條不同的路,所以希望將自己的神學知識分享出去。

你應該知道的基督信仰教義—《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新書發佈講座

郭牧師用了54個分題,精簡全面地指出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是信徒學習系統神學上佳的精要課程;教會也可以此進行有系統的栽培課程。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 郭鴻標

本篇文章主要探討「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課題,文章有七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希伯來書六章4至12節的解釋,第三部分從教義歷史看「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討論,第四部分從《多特信條》、《威斯敏斯特信條》看「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討論,第五部分「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迷思,第六部分「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正解,第七部分總結。

忍耐與盼望(詩篇130:1-8)/ 郭鴻標

「假設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你會以甚麼態度生活呢?你有沒有覺得需要停下來重整人生呢?

[電子書]憑信而行:陪伴允行的心路歷程/郭鴻標

郭鴻標牧師的兒子允行(2003-2020)於2018年3月因急性心肌炎入院,其後昏迷,兩年後安息主懷。本書結集了郭牧師及家人在2018 至2020 年間的點滴分享與反省,見證這個家庭如何透過事件重新認識彼此、信仰以至生命。

【牧人視野】在美國教會歷史下的「政教分離」概念/郭鴻標

「政教分離」是一個需要被詳細解釋的概念,本篇文章只是集中於1801年美國康乃迪州(Connecticut)丹百里(Danbury)浸信會聯會去信剛獲選美國總統的多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及傑弗遜回信所提出「政教分離」的觀念。

對苦難的反思/郭鴻標

2020年3月19日是兒子允行(Lukas)昏迷兩周年的日子,這兩年間香港經歷了社會運動與新冠狀病毒衝擊,但感謝神的恩典,讓我在正常生活被改變下,仍然能夠心靈平靜地生活,思考死亡、疾病、痛苦、公義、上帝掌權、人生意義、盼望等課題。

土地──禮物與試探(下)/郭鴻標

香港推行「高地價政策」,令政府有龐大收益。地產商投資土地建屋,自然希望獲得最大的回報,可是,樓價應該是那麼高昂嗎?香港樓價高企,大家努力工作,應付生活開支,只能被牽著鼻子做人。

書籍

  1. Von der historisch zur trinitaetstheologisch begruendeten Christologie Wolfhart Pannenbergs, Ammersbek bei Hamburg: Verlag an der Lottbek 1997.
  2. 《歷代靈修傳統巡禮》。香港:基督徒學會,2001 (2002 第二版)。
  3. 《眾聖頌禱》。香港:基道出版社,2003。
  4. 《朝向整全的神學思考》。香港:天道書樓,2004。
  5. 《申命記—受教與蒙福》。香港:天道書樓,2005。
  6. 《莫特曼三一神學》。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
  7. 《事奉生命的建立》。香港:基道書樓,2007。
  8. 《屬靈品格的建立》。香港:基道書樓,2007。
  9. 《朝聖心曲: 崇拜與聖樂對靈命成長的作用》。香港:天道書樓,2008。
  10. 《基督信仰漢語神學芻議》。香港:建道神學院,2011。
  11. 《朝向職場神學的建構》。香港:德慧文化,2011。
  12. 《生命師傅: 神學教育與生命建立》。香港:建道神學院,2013。
  13. 《門徒生命的陶造—認識作門徒的呼召、代價與成長》。香港:基道書樓,2019。
  14. 《憑信而行:陪伴允行的心路歷程》。香港:建道神學院,2021。
  15. 《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香港:建道神學院,2022。
  16. 《十二小先知書品讀》。香港:播道出版社,2023。
  17. 《與神同行的人生》。香港:播道出版社,2023。
  18. 《在變幻時代中的信仰反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23。 
  19. 《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香港:建道神學院,   2023。

個人編輯書籍

  1. 《諄諄善諫的修士 — 聖伯爾拿》。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

合編書籍

  1. 楊慶球等合編。《證主聖經神學辭典(上)》。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1。
  2. 楊慶球等合編。《證主聖經神學辭典(下)》。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1。
  3. 郭鴻標、堵建偉編。《新世紀神學議程(上冊)》。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2,2006(二版)。
  4. 郭鴻標、堵建偉編。《新世紀神學議程(下冊)》。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3。
  5. 盧龍光等合編。《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3。
  6. 伍渭文主編。《路德文集 第一卷》。香港:香港路德會文字部,2003。
  7. 黃錫木、郭鴻標主編。《憑你恩言—實用基督徒生活手冊》。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2005(二版)。

 中文書籍文章(部份)

  1. 〈潘能博的神學思想及其對華人宗教文化處境的啟迪〉。鄧紹光編。《柯布、潘能博、侯活士與當代華人處境》。香港:信義宗神學院,1999,頁51-92。
  2. 〈歐洲大陸宗教改革思想對英格蘭教會的影響〉。鄧紹光主編。《回到根源:福音信仰與改教精神》。香港:基道出版社,1999,頁160-164。
  3. 〈對何光滬教授的“漢語神學的根據與意義”及“漢語神學的方法與進路”兩篇文章的回應〉。楊熙楠編。《漢語神學芻議》。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149-165。
  4. 〈莫特曼的三一式十架神學的反思〉。《千禧十架:中國宣道神學院十架神學論文集》。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2000,125-137。
  5. 〈巴特如何理解教義學系統〉。鄧紹光、賴品超編。《巴特與漢語神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123-136。
  6. 〈整全的神學思考〉。鄧紹光編。《在信仰之思的途中,一群年青神學人的神學告白》。香港:基道出版社,2000,3-21。
  7. 〈莫特曼的千禧年與萬物更新的終末論〉。鄧紹光主編。《千禧年:華人文化處境中觀點》。香港:信義宗神學院,2000,143-166。
  8. 〈基督教的「內在與超越」神觀 — 對劉述先「純粹超越神觀」的回應〉。賴品超、李景雄編。《儒耶對話新里程》。香港: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1,頁302-320。
  9. 〈軒爾遜整合靈修觀對華人教會的啟迪〉。鄧紹光編。《與造物者同遊 — 當下靈修體驗》。香港:紐約神學教育中心,2002,頁81-99。
  10. 〈從奧古斯丁的生命看修士、學者與牧者的結合〉。教會關係部編。《十五成長路 — 見證分享集》。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2002,頁30-33。
  11. 〈侯活士的德性倫理〉。賴品超編。《基督宗教及儒家對談生命與倫理》。香港: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2,頁157-175。
  12. 〈靜思己過〉。《時代論壇》編輯部。《琤鳴 — 基督徒百人文集》。香港:基督教時代論壇有限公司,2002年,頁114-116。
  13. 〈從莫特曼的聖靈論看神的內蘊性〉。鄧紹光編。《聖靈:華人宗教及文化處境下的反思》。香港:信義宗神學院,2002,頁57-74。
  14. 〈教會社關神學的反思〉。關啟文、洪子雲編。《愛與慾:基督教性神學初探》。香港:基道出版社,2003年,頁189-193。
  15. 〈從救恩秩序觀念詮釋路德及加爾文的稱義及成聖觀〉。李耀全編。《靈修與修靈》。香港:建道神學院,2003年,頁107-125。
  16. 〈對蔡少琪老師回應的澄清〉。李耀全編。《靈修與修靈》。香港:建道神學院,2003年,頁141-150。
  17. 〈加爾文的「與基督聯合」靈修神學〉。李耀全編。《靈修與修靈》。香港:建道神學院,2003年,頁151-168。
  18. 〈生命的侍奉〉。FES編輯組。《願你們平安》。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3年,頁80-82。
  19. 〈神學訓練與人生重整〉。江大惠編。《崇基神學四十年:1963-200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2003年,頁308-309。
  20. 〈普世教會學〉。郭鴻標、堵建偉編。《新世紀神學議程(下冊)》。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3年,頁503-529。
  21. 〈誰是真正被忽略的弱勢群體〉。張慕皚、蕭壽華、徐濟時等編。《壁壘分明—基督徒的信仰立場》。香港:宣道出版社,2004年,頁14-20。
  22. 〈莫特曼神學建構的方法〉。曾慶豹、曾念粵編。《莫爾特曼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書社,2004年,頁17-41。
  23. 〈婚姻神學的救贖意義的失落與重建〉。李耀全編。《性與靈性》。香港:建道神學院,2004年,頁91-107。
  24. 〈回應「靈修歷史中貞潔與聖潔的追求—一個神學評估和建議」〉。李耀全編。《性與靈性》。香港: 建道神學院,2004年,頁89-90。
  25. 〈懷念沈宣仁教授〉。《基督教文化評論》。第22期2005年春,頁276-277。
  26. 〈真實的自我〉。李耀全編。《真我/假我—為真實靈性更新而設的論壇》。香港:天道書樓,2005年,頁7-16。
  27. 〈與李耀全博士對談「真實的自我」〉。李耀全編。《真我/假我—為真實靈性更新而設的論壇》。香港: 天道書樓,2005年,頁17-28。
  28. 〈神學教育界回應(一)〉。司徒永富等著。《笑傲職場》。香港: 天道書樓,2005年,頁104-112。
  29. 〈從神學角度看聖樂〉。譚靜芝編。《聖樂文萃–聖樂教育與敬拜更新》。香港:建道神學院,2005年,頁26-29。
  30. 〈Dawn, Marva J. A Royal “Waste” of Time.  The Splendor of Worshiping God and Being Church for the World. 〉。譚靜芝編。《聖樂文萃–聖樂教育與敬拜更新》。香港: 建道神學院,2005年,頁194-198。
  31. 〈三位一體信仰是從聖經而來的真理〉。《真假門徒•正異福音 –從個案研究剖析解(異端•極端) 教派活動》。香港: 新興宗教關注小組,2007,9-13。
  32. 〈基督教工作神學對社會和諧的貢獻〉。卓新平、許志偉編。《基督宗教研究》(第10輯)。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頁154-181。
  33.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及其對漢語倫理學的啟示〉(2007年卷6號1)。許志偉編。《基督教思想評論》。北京: 世紀出版集團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頁97-110。
  34. 〈回應: 對洛桑職場事工文件的回應〉。     Timothy Liu等編。《青蛙與蜥蜴–市場牧養事工的反思》。香港: 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8年,頁85-95。
  35. 〈聖經與神學進路〉。譚靜芝編。《神是我們的神:聖樂與牧養發現之旅》。香港:建道神學院,2008年,頁42-49。
  36. 〈施萊爾馬赫論虔敬—對啟蒙運動的一種神學回應〉。趙林、鄧守誠編。《啟蒙與世俗化: 東西方現代化歷程》。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77-193。
  37. 〈基督徒對文化的承擔與責任〉。張永信等著。《兵臨城下–基督徒生命中的挑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年,頁73-84。
  38. 〈基督徒對知識產權的維護與見證〉。張永信等著。《兵臨城下–基督徒生命中的挑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年,頁85-93。
  39. 〈職場召命與教會觀念〉。張永信等著。《兵臨城下–基督徒生命中的挑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9年,頁123-131。
  40. 〈三位一體信仰是從聖經而來的真理〉。黃德光等編。《變質之路》。香港:新興宗教關注小組, ,2009年,頁100-108。
  41. 〈羅馬書〉。鄺炳釗等著。《渴想救贖》。香港: 宣道會香港區聯會,2009年,頁115-137。
  42. 〈學人牧者的理想與學術研究在神學教育上的角色〉。郭偉聯編。《事奉生命的建造:建道神學院110周年院慶神學教育諮詢會議論文集》。香港: 建道神學院,2009年,頁244-267。
  43. 〈自由主義神學轉型下巴特的神學知識論〉卓新平、許志偉編。《基督宗教研究》(第12輯)。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頁53-68。
  44. 〈對何光滬教授的兩篇文章的響應“漢語神學的根據與意義”及“漢語神學的方法與進路”〉。李秋零、楊熙楠主編。《現代性、傳統變遷與漢語神學(上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66-178。
  45. 〈從基督教神學角度反思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卓新平、許志偉編。《基督宗教研究》(第13輯)。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頁171-204。
  46. 〈對下一代歐洲華人教會的願景〉。鄧志明等編。《神恩澤僑胞,福音遍全歐》。香港:宣道出版社,2010,頁61-62。
  47. 〈疾病、罪與身體心靈醫治的關係〉廖炳堂編。《醫治神學的反思–身心醫治及教會實踐》。香港: 建道神學院,2011年,頁287-317。
  48. 〈「因信而知」與「因知而信」神學方法的結合: 潘能伯格與雲格爾對話的反思〉。楊熙楠、林子淳、高莘等編。《傳承與發展—第四屆漢語基督教研究圓桌會議論文集》。香港:道風書社,2012年,頁255-276。
  49. 〈多瑪斯˙奧頓的靈修神學資源〉。靈根自植編委會。《靈性的光輝》。香港:靈根自植國際網絡,2012年,頁12-20。
  50. 〈甘心作無名的傳道者〉。李巧玲等編。《同行十架路—宣道會宣德堂十周年見證集》。香港:宣道會宣德堂,2012年,頁228-230。
  51. 〈中譯本導言: 如何肯定上帝的真實?〉。潘能伯格著、李秋零譯。《系統神學(卷一)》。香港: 道風書社,2013年,頁xv-xxxviii。
  52. 〈基督教倫理的社會責任〉。《社會企業信仰實踐與反思》。香港: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3年,頁165-175。
  53. 〈當傳統聖詩/聖樂與神學互相擁抱時〉。《香港聖詩會成立十周年感恩頌唱會》。香港: 香港聖詩會,頁46-51。
  54. 〈聖靈的教會觀與聖靈充滿〉。廖炳堂、黃漢輝主編。《聖靈與教會—福音信仰和五旬宗的對話》(香港: 建道神學院與神召神學院,2014年) ,頁121-151。
  55. 〈馬丁路德如何處理人的內心衝突呢?〉。黃玉明、李文耀、高銘謙主編。《衝突與和諧—神學、聖經及實踐的反省》。香港: 建道神學院,2014年,頁13-44。
  56. 〈扶貧〉。莊祖鯤主編。《家事、國事、天下事—中華縱橫談選輯》。香港:中華縱橫談,2015年,頁150-171。
  57. 〈與佛教學者對話〉。陳國權、周兆真主編。《李景雄博士八十五華誕賀壽論文集》(香港: 信義宗神學院,2014年) ,頁273-286。
  58. 〈反思當代舊約神學觀念對職場神學的影響〉。林日峰主編。《廿一世紀華人教會的神學教育與神學課題》。雪蘭莪: 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2014年,頁64-79。
  59. 〈從神學角度看婚姻〉。吳慧華編:《婚姻「大事」廿一世紀香港人的婚姻觀》。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6年,頁23-28。
  60. 〈和站在矛盾對立社會中信徒的答問〉。馮兆成等著:《廢掉冤仇尋求和睦—天國子民復和信仰踐行》。香港:突破出版社,2016年,頁97-107。
  61. 〈從神學角度看教牧如何回應同性戀議題〉。滕張佳音主編:《同與不同:同性議題的信仰省思》。香港:建道神學院,2016年,頁51-81。
  62. 〈回應時代的神學教育〉。李文耀主編:《塑造新一代傳道人的神學教育—2016 神學教育諮詢會議論文集》。香港:建道神學院,2016年,頁148-167。
  63. 〈中譯本導言〉。潘能博格著、李秋零譯。《系統神學(卷二)》。香港:道風書社,2017年,頁xv-xxix。
  64. 〈婚姻:神學與倫理—馬丁路德作為例子〉。麥耀光、黃天逸合編。《當代婚姻關係的透視與重尋》。香港: 建道神學院,2018年,頁32-48。
  65. 〈讓教會從成為教會〉。張雲開、陳志衡主編。《我信所以說話-梁家麟院長六秩壽辰紀念祝賀文集》。香港: 建道神學院,2018年,頁281-296。

英文書籍及期刊文章

  1. “The Christological Doctrine of Reconciliation of Karl Barth and the Dialogue with the Self-Cultivation of Wang Yang-ming”, in: Ching Feng 41 (1998) 1, 83-114.
  2. “The Christian Understanding of God as 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A Response to Liu Shu-hsi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e Transcendence of God”, in Ching Feng 42 (1999) 1/2, 35-57.
  3. “Mission in Dialogue: A Response to Dr. Gianni Criveller’s Article “Preliminary and Scattered Observations on Chinese Intellectual Christians and the Development on Christianity in China”, Tak-ho Lam ed. Protestant  Church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 Did It Happen and Where Is It Leading?”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China Study Series Vol.5 . Hong Kong: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2003, 153-158.
  4. “Moltmann’s Method of Theological Construction”, Moltmann Jürgen & Tseng, Thomas eds. Sino-Theology and the Thinking of Jürgen Moltmann.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04, 1-24.
  5. “A Response to He Guanghu’s ‘The Basis and Significance of Sino-Christian theology’and ‘The Methodology of and Approaches to Sino-Christian theology’ ”, in Huilin Yang & Daniel H.N.Yeung eds. 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 Press, 2006, 133-149.
  6. “Reflections on the Global Ethics from a Chinese Christian Perspective”, Societas Ethica ed. Political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Jahresbericht?Annual 2006. Erlangen: Societas Ethica, 2007, 59-68.
  7.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 A Chinese Christian Critique of the Global Ethic Project”, Stefan Heuser & Hans G. Ulrich eds., Political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as Ethica, Oxford 2006. Berlin: LIT Verlag, 2007, 392-399.
  8. “Thomas Aquinas’s Virtue Ethics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Sino-Theological Ethics”, Jian Dao 27 (2007), 117-136。
  9.  “Schleiermacher on Piety”, Jian Dao 27 (2007), 137-167。
  10. “A Reflection on Wolfhart Pannenberg’s Change of Focus in Christology”, Jian Dao 28 (2007), 33-48。
  11. “How Recent Scholars Re-interpret Luther?”, Theology & Life  35(2012), 365-397.

中文期刊文章

  1.  〈香港神學研討會:巴特神學的再思後記〉。《神學與生活》 22 (1999),175-179。
  2.  〈世界信義宗聯會1988年宣教文獻對21世紀華人宣教神學的啟迪〉。《神學與生活》23 (2000), 277-295。
  3.  〈廿一世紀宗教神學的建構:對卡加.平諾克的福音派宗教神學的回應〉。《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29 (2000) 7,37-62。
  4. 〈神學典範轉移的一些神學反省〉。《中宣文集》 創刊號 2001年2月,113-127。
  5. 〈我的兩個研究項目〉。《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 2001年7月號第25期,7-8。
  6.  〈當代五旬宗聖靈論評析〉。《山道期刊》 4 (2001)1,57-71。
  7. 〈基督教的「內在與超越」神觀 — 對劉述先「純粹超越神觀」的回應〉。《建道學刊》 16 (2001),83-97。
  8. 〈莫特曼的聖靈基督論與《易經》生生不息的道〉。《建道學刊》 15 (2001),125-144。
  9. 〈基督徒的屬靈操練〉。《建道神學院教牧期刊》 2001年11月第12期,頁153-160。
  10. 〈宣教對話 — 對有關「文化基督徒」論文之回應〉。林德皓編。《中國基督教教會發展 — 原因與路向》。香港:信義宗神學院,2001,111-115。
  11. 〈從莫特曼的聖靈論看神的內蘊性〉。《建道學刊》 17 (2002),173-189。
  12. 〈孔漢思的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27期 2002年3月,1-4。
  13. 〈回應時代的靈命培育〉。《教牧期刊》 13 (2002年5月),163-174。
  14. 〈信義宗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神學對話的成果〉。《神學與生活》 25 (2002),247-282。
  15. 〈莫特曼神學建構的方法〉。《建道學刊》 20 (2003),43-62。
  16. 〈對李平曄 「對中國宗教發展態勢的思考」的回應〉。《神學與生活》 26 (2003),31-33。
  17. 〈傳統式神學與處境化神學在宣教學的對話〉。《教牧期刊》 16 (2004年5月),169-181。
  18. 〈從神學角度看教牧事奉倫理—德行倫理的貢獻〉。《教牧期刊》 17 (2004年11月),37-53。
  19. 〈梁燕城「恩情神學」的神學反思〉。《建道學刊》 24 (2005),157-181。
  20. 〈對「漢語神學」的神學反思〉。《建道學刊》 26 (2006),169-191。
  21. 〈為被曲解的基督教的神觀申辯 –反駁劉述先的謬誤〉。《建道學刊》 29 (2008),141-174。
  22. 〈基督教工作神學對社會和諧的貢獻〉 《建道學刊》29 (2008),109-140。
  23. 〈自由主義神學轉型下巴特的神學知識論〉 《建道學刊》31 (2009),105-124。
  24. 〈學人牧者的理想與學術研究在神學教育上的角色〉《建道學刊》32 (2009),71-97。
  25. 〈疾病、罪與身體心靈醫治的關係〉 《建道學刊》32 (2009),99-122。
  26. 〈另類的教會倫理如何成為公共倫理—《家暴條例》爭論的神學反省〉《建道學刊》33(2010),33-59。
  27. 〈約翰․加爾文的文化神學對廿一世紀多元宗教文化處境的啟迪〉《建道學刊》34(2010),93-120。
  28. 〈從基督教神學角度反思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建道學刊》35(2011),65-95。
  29. 〈後形上學的神學言說: 雲格爾與巴爾塔撒的神學貢獻〉《建道學刊》35(2011),97-124。
  30. 〈潘霍華的教會神學作為公共神學的基礎〉《建道學刊》36(2011),25-69。
  31. 〈由文化神學發展為教會神學與靈修神學: 一種對巴爾塔撒的神學解讀〉《建道學刊》37(2012),1-27。
  32. 〈教會與「幸福城市」關係的神學反省〉《建道學刊》40(2013),83-108。
  33. 〈扶貧—基督教倫理反思〉《建道學刊》41(2014),299-324。
  34. 〈巴特政治倫理的不同面貌〉《建道學刊》42(2014),171-196。
  35. 〈後形上學的神學言說: 雲格爾與巴爾塔撒的神學貢獻〉《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13(2014) ,頁241-271。
  36. 〈馬丁•路德的經驗神學與教會神學〉《建道學刊》43(2015),73-99。
  37. 〈馬丁路德十架神學—從「悔罪」與「稱義」〉《神學與生活》39(2016),頁63-86。
  38. 〈路德對1525年德國「農民革命」的反應的神學反思〉《建道學刊》48(2017),31-53。
  39. 〈莫特曼的希望神學與香港的政治處境〉《建道學刊》49(2018),53-77。
  40. 〈世界新格局帶來歐洲宣教的機遇〉  《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第55期15(2019)1。
  41. 〈史提芬·史蒂佩克(Steven M. Studebaker)的五旬宗政治神學〉《建道學刊》52(2019),41-63。
  42.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建道學刊》58(2022),43-58。

書評

  1. Liu, Herrick Ping-Tong.  Towards an Evangelical Spirituality.  A Practical-Theological Study of Richard Baxter’s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sciplin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Hong Kong: Alliance Bible Seminary, 2000, 《教牧期刊》11 (2001), 215-222.
  2. Moltmann, Jürgen.  Gott im Projekt der modernen Welt: Beitrage zur offenlichen Relevanz der Theologie.  Gutersloh: Chr. Kaiser/Gutersloher Verlagshous, 1997.  in Jian Dao 16 (2001), 180-186.
  3. 〈從神學角度看聖樂〉。《聖樂通訊》 38 (2001),1-2。
  4. 〈「宗教與道德之關係」學術研討會後記〉。《建道學刊》 17 (2002),216-221。
  5.  Wallace M. Alston Jr. ed. Theology in the Service of the Church, Essays in Honor of Thomas W. Gillespi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ns, 2000, in Evangelical Review of Theology 26 (2002) 2, 190-192.
  6. Dawn, Marva J. Reaching Out Without Dumbing Down.  A Theology of Worship for the Turn-of-the-Century Cultur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5. 《教牧期刊》 13 (2002年5月), 183-184。
  7. Johnson, Gary L., and R. Fowler White, eds.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Reformation?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 & R Publishing Co., 2001. 。《建道學刊》 18 (2002) 7,192-194。
  8. Dawn, Marva J. A Royal “Waste” of Time.  The Splendor of Worshiping God and Being Church for the World.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9.   《聖樂通訊》 第39期 2002年度秋季, 3-4。
  9. Gaffin, Richard B. Jr. ed. The Shorter Writings of Geerhardus Vos.  Redemptive History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80, xxiii+571pp.《建道學刊》 19 (2003),121-122。
  10. Erickson, Millard J.  The Promise & Perils of Postmodernism: Truth or Consequences.  Downers Grove: Inter Varsity Press, 2001, +335pp. 《建道學刊》 19 (2003),123-124。
  11. 〈莫特曼與漢語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建道學刊》 19 (2003),150-153。
  12. 〈編者語〉。《建道學刊》 19 (2003),iii-iv。
  13. 〈編者語〉。《建道學刊》 20 (2003),頁vi-vii。
  14. 〈專題書評:三本關於衛斯理神學的著作〉。《建道學刊》 20 (2003),頁177-185。(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
  15.  Gunton, Colin E. Act and Being, Towards a Theology of the Divine Attributes.  London: SCM Press, 2002, ix + 162pp. 《建道學刊》 20 (2003),頁186-189。
  16. 〈宣教學與神學研討會後記〉。《建道學刊》 20 (2003),193-196。
  17. 〈編者語〉。《建道學刊》 21 (2004),頁v-x。
  18. 〈專題書評:三本關於托倫斯神學的書籍〉。《建道學刊》 21 (2004),頁177-188。(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
  19.  Tam, Ekman P.C. Christian Contemplation and Chinese Zen-Taoism: A Study of Thomas Merton’s Writing.  Hong Kong: Tao Fong Shan Christian Centre, 2002, 247 pp. 《建道學刊》 21 (2004),頁189-193。
  20. 〈編者語〉。《建道學刊》 22 (2004),頁v-vii。
  21. 〈編者語〉。《建道學刊》 23 (2005),頁v-vii。
  22. Gustafson, James M. An Examined Faith: The Grace of Self-Doubt.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4, 119pp. 《建道學刊》 23 (2005),頁181-183。
  23. 〈編者語〉。《建道學刊》 24 (2005),頁v-vi。
  24. Richardson, Kurt Anders. Reading Karl Barth: New Directions for North American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4.266pp.《建道學刊》 24 (2005),頁183-186。
  25. 〈楊熙楠、雷保德編。《翻譯與吸納—大公神學和漢語神學》。香港: 道風書社,2004年。共331頁。〉。《建道學刊》24 (2005),頁187-190。
  26. 〈曹偉彤著。《人性與德性— -由重現實人性到重尋德性倫理》。香港: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4年,頁177。〉。《建道學刊》 24 (2005),頁191。
  27. Wan, Enoch ed. Christian Witness in Pluralistic Contex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4, +273pp. 《環球宣教學期刊》2006年。
  28. 〈編者語〉。《建道學刊》 25 (2006),頁v-vii。
  29. Soloveitchik, Joseph B. The Emergence of Ethical Man. Jersey City, NJ: The Toras Horav Foundation, 2005.xxii+214pp.《建道學刊》 25 (2006),頁193-195。
  30. Joint Working Group betwee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Eighth Report(1999-2005). Geneva:WCC, 2005.viii+119. 《建道學刊》 25 (2006),頁196-197。
  31. 〈編者語〉。《建道學刊》 26 (2006),頁v-vii。
  32.  Jobling, J’annine. Feminist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ological Context: Restless Readings. 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 2002. 180pp. 《建道學刊》 26 (2006),頁195-197。
  33. 〈編者語〉。《建道學刊》 31 (2009),頁v-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