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見證】鞋/羅秀楹
羅秀楹 道學碩士
腳上這雙高跟鞋是為了來港讀神學而買,最初穿着總是痛,痛得想要把它丟掉,換一雙比較舒適的鞋來穿。然而,如今我可以穿着它走動和站立一小時也不覺受折磨了。在港的三年日子也像穿這雙鞋一般,適應過程曾令我痛苦不堪,然而熬過了那些磨練後,如今已不再一樣。
來建道讀神學是我首次到香港。選擇在這裏唸神學是因為覺得建道的近文化海外體驗可以成為我將來到海外宣教的緩衝區,同時也因為香港的神學圈子比鄰近的亞洲地區更有自由和包容性。這種開放的心懷及所帶來的衝擊,可讓我更多的檢視和反思自己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信,助我建立穩固的信仰。
這三年遇見的人和事,都是神精心設計的模具。不只是建道,而是這裏的整個生態環境。選擇來香港的那一刻已預計會很痛,但愈痛就愈能抓住神,因只有祂會陪伴到最後。
起初因為等候批發簽證,我錯過了學院的迎新周。在上課前的前兩天才抵港,當時驚覺自己像闖進一個陌生的星球,還未回過神來已要應付密集的課堂進度。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我,要適應香港多變的天氣已是一大難題﹕八號風球懸掛的晚上,看着窗外瘋狂搖曳的樹木,大聲呼嘯的狂風,心裏既好奇又害怕﹔人生的第一個冬天,那是我這輩子首次經歷這樣的天氣,我得像小孩子般從零開始學起如何應付這些天氣。
自恃語言能力很好的我,希臘文讓我有所領悟﹕當一個人有很多事情需要適應時,大腦是難以正常運作的。有一晚溫習希臘文時,發覺自己怎樣努力都背不住眼前的文法,愈背不住便愈害怕,愈害怕便愈發背不住。當整個人快要崩潰之際,神彷彿是在問我:「要是多記一點,妳是否會愛我多一點?要是少背一點,妳是否會愛我少一點?」這經歷讓我體會讀神學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危機,我們必須不斷反思會否因為讀神學而忘記神。
作為第三代馬來西亞華人,我在中國人的地方有不少適應之處。例如自小不常用筷子,在建道的飯堂卻幾乎三餐都要用筷子﹔這裏節奏很快,需要適應才能跟上大家的腳伐﹔香港人習以為常的東西都足以令我很迷惘,例如外賣飲料杯蓋上的英文字母﹔上中國基督教歷史時,我只能一臉困惑地聽老師說着一大堆名字和歷史,因我從小唸的是馬國歷史及伊斯蘭文明史。還有,每次學院為香港祈禱都再次提醒我只是局外人,不明白那些事件的歷史淵源。然而這些經歷給我再思自己的身分認同,也是宣教士在雙重身分中將會面對的矛盾。
每當放假同學歸心似箭地回家,我不禁想像自己可每周末暫時離開宿舍放下壓力和家人團聚是甚麼感覺。當人去樓空,伴着我的只有冷清的宿舍,沒有家人的聲音。我就在這種循環中一再去適應同學的離開和回來。如今我已不會常想家,然而卻更明白何謂『家』。
這三年的收穫是不必待畢業後才開始宣教,宣教就是此時此地。三年前神把我差到香港,如今回家述職,未來會否重返這工場仍是未知數,無論餘生何往,與香港的短暫相遇、相識、相知將會是伴隨我一輩子的美好印記。無論未來多艱辛,我也要穿着祂給我的鞋走到最後。
這些年來我都有一個原則,除非生病或有突發事情,否則絕不延期交功課,原因並非不想被扣分,而是覺得人生有無數個階段,唯有在適當的時候劃上句號才能全心全意的迎向下個階段,正如我和同學們,無論對這幾年的經歷有多留戀也必須向前走。在未來的事奉道路上,求神成全我四個心願:
認識祢,勝過昔日;
相信祢,勝過昨天;
順服祢,勝過往年;
深愛祢,勝過從前。
原載於《建道通訊》184期,2016年7月,頁8。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