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補給站】淺談讀經的竅門:培養段落感及分段/謝慧兒
讀經有不少竅門,培養段落感是其中之一。
「讀經不要斷章取義,要注意經文的上文下理」,這是我們在教會常聽到的提醒。可是,怎樣讀經才不致斷章取義,才會留意上下文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反面就是要避免「金句式」的讀經,正面則是要培養段落感。如何培養段落感呢?簡單說:就是為個別章節的經文,釐定經文段落的範圍,[1] 決定段落的上限(upper limit)和下限(lower limit)在哪;這樣,才不致陷入斷章取義的危機。
譬如:「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啟三 20),一直被不少信徒視為是主耶穌對不信主的人的邀請,而表面讀來,這樣的理解似乎也無可厚非。然則,要準確理解這句經文的意思,一定不可以單獨一句看,而是將經文放回所屬的段落去看,整個段落去讀。啟示錄三章 20 節所屬段落的上限,明顯地是三章 14 節,是上帝要約翰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一封信(啟示錄七封信的其中一封);而段落的下限,則是三章 22 節:信的結束。根據這個段落的範圍來看,以上那句經文,原意是上帝要求老底嘉教會(即已經信主的人)從不冷不熱和自以為是的態度改變過來;與不信主的人的悔改,本來是兩碼子事。
與釐定經文段落的範圍息息相關的,是為經文分段。舉例:詩篇二十三篇,是古今中外信徒的摯愛。假如要你嘗試為這短短六節的經文分段,你會怎樣分呢?不少人會將詩篇分為:1 至 3 節一段,4 至 6 節一段。其實,這篇詩主要的分界線,應該是在第 4 節,因為詩篇二十三篇其實採用了兩個比喻。第一個是牧羊人與羊的比喻;第二個是得勝君王的比喻;而牧羊人與羊的比喻,是在第 4 節才結束的。因此,理想的分段,應該是 1 至 4 節和 5 至 6 節。正確的分段,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掌握作者要表達的重點,和思路的發展(flow of thought),絕對是信徒值得花更多時間去學習的。
註釋: [1] “Delimit the boundary of a passage,”相關理念源自筆者釋經學的啟蒙老師: Dr. Vern Poythress,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原載於《建道通訊》191期,2018年4月,頁22。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