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青的靈性生活(下)/董智敏

上期(第155期,2012年11月)談及現今職青的獨特性,本文便按他們的特性來談談職青的靈性生活。

習慣哈哈大笑

這班連抗爭都要「快樂地抗爭」的年輕人,與神相處也希望有快快樂樂的切入點。雖然靈修往往是靜態過於動態,但心裡感到愉快往往是靈修的理想結果。因此,「快樂」的切入點是適切職青的需要,把遊戲、活動與靈修連結在一起,無論少年至職青都會喜歡的。

等待「被教導」

習慣課堂學習模式的青年人,靈性生活同樣渴望有所指引。除了「安靜、祈禱、讀經」的步驟,由「讀經至心靈對談」也需要一步一步地學習與嘗試,直至心裡能夠「感知」神的臨在,才能滿足他們的靈性需要。

工作壓力未能調適

因工時長,私人空間愈來愈少,營造合適的「空間」讓職青親近神,是他們的需要。例如︰午飯時間到鄰近的教會或公園靜靜地坐一會,調整個人優次、紓緩工作壓力、坦坦白白地與神對談,這種「空間」須要刻意尋找。另外,整合靈性與工作間的關係,也是職青的渴望。

充滿藝術細胞,情感豐富

職青的藝術細胞使他們對「美」特別敏銳,在教導靈修步驟或預備相關的活動時,可以從「感官」入手,例如︰先聆聽一首美妙的純音樂(聽覺)、觀看一些美麗的PPT(視覺),甚至慢慢地「飲杯靚茶」(味覺)後,才開始靈修禱告,效果更佳。在預備靈修的活動時,「音樂之美」、「環境之美」、「圖畫之美」等等,整體都須要刻意安排。在靈性生活裡增加藝術成分,已經是一種需要。可以說,我們要帶領職青去經歷一位又真又活又美的神!

思考細密

從感官入手,往往讓人誤以為是「非理性」和「神秘主義」。恰巧地,這班年輕人既有藝術細胞,也有分析能力。因此,單純地「滿足情感」,並不能滿足他們。對於有質素和理性的教導,他們同樣嚮往,只是,他們忍受不住太沉悶的單向教導。

不習慣「大石砸死蟹」

最後這一點,跟第二點相反!職青既希望得到指引,卻拒絕「大石砸死蟹」。未能解釋因由而直斥其非,職青未必能夠消化,既傷感情又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算了吧,職青也不再是小朋友了!與其直接指責,倒不如提出到位的問題,讓他們好好反省生命,再聆聽他們的反省心得。從自己心靈反省而得的答案,永遠屬於反省的人!

可以說,職青對「感知」(sensational knowledge)有一種特別的興趣,而且他們的觸角敏銳,正如音樂家對聲音般敏銳。因此,營造空間,使用「經驗學習法」(Experiential learning),讓職青有第一身的嘗試和體會,從而「觸發」他們對靈性生活的投入和興趣;加上「反省式學習」(Reflective learning)所強調的內省,對信仰、職場和人生多加反省,從而培養有深度的靈性生活。

簡單而言,職青需要安靜,又需要好玩;需要指引,又需要自己嘗試;需要聆聽信息,又需要內心反省。

原載於《宣訊》第156期,2012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董智敏

教牧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