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51期

聖餐禮的靈修美學/趙崇明

在香港的福音派教會中,講道在崇拜中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聖餐卻相對受到輕視,可能這跟基督新教(尤其是福音派教會)不重視禮儀有關,自然便不懂得欣賞禮儀的美,連帶影響到信仰上也缺乏一種美學的維度。

在自由教會裏重拾洗禮和聖餐的奧祕性——幾位福音派學者的嘗試/李文耀

在香港的福音派教會中,講道在崇拜中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聖餐卻相對受到輕視,可能這跟基督新教(尤其是福音派教會)不重視禮儀有關,自然便不懂得欣賞禮儀的美,連帶影響到信仰上也缺乏一種美學的維度。

奧祕應該在哪裏?為自由教會聖禮觀作辯與重置 回應李文耀〈在自由教會裏重拾洗禮和聖餐的奧祕性 —幾位福音派學者的嘗試〉一文/陳韋安

本文回應李文耀的〈在自由教會裏重拾洗禮和聖餐的奧祕性 —幾位福音派學者的嘗試〉一文,盼望透過具建設性的神學對話,反省及重置自由教會與傳統奧祕聖禮觀的關係。

從「彌賽亞筵席」主題看路加福音中獨有的聖餐觀/陳偉迦

彌賽亞的筵席是一個突出並貫穿路加福音的主題,本文集中討論彌賽亞的筵席這一主題是如何的與整本路加福音的主旨互相連貫,並道出最後晚餐的真正意義。

《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讚》 ——一首反映唐代景教敬拜禮儀的詩歌/彭滿圓

東方教會的禮儀有長遠的歷史傳統,當該會的傳教士在唐代將福音傳到中國,其後在中國自稱為「景教」,他們同時將東敘利亞的敬拜禮儀傳帶到中國。本文將闡述關乎唐代景教敬拜禮儀與詩歌的概況;並以漢語景教文獻中的《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讚》,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該寫本進行分析。

羅馬書十六章 7 節的猶尼亞是女使徒嗎?與我何干?/吳羅瑜

第一世紀的希臘—羅馬社會,早期正統教會,以至異端分子,一般都限制了女性在公開場合的角色。既然保羅筆下的猶尼亞不一定是女士,也不確定是使徒,若引用猶尼亞的先例來為今日基督徒婦女爭取與男性領袖同等的事奉機會,似乎根基不穩。今日基督徒婦女是否一定應該或需要跟男士凡事看齊,仍需在不同文化和處境中審慎探究如何解釋和應用聖經的記述和教訓

二十世紀猶耶對話及其對華人教會的意涵/陸紅堅

本文試圖從神學反省、釋經批判、教會立場三個層面對這一顯學作出回顧與剖析,希望能引起華人教會的重視,並嘗試探討猶耶對話對華人教會的意涵。

在亞洲的教會——一種巴特式的默想/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有見於民族主義在亞洲多國崛起蔓延,對東方的教會來說,如何在聖靈裡彼此合一是眼前的最大挑戰、亦是機遇;對此必須要有嚴謹的神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