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會在建道的1/4世紀:趣事雜憶話當年
學生會在建道的1/4世紀:趣事雜憶話當年 / 廖炳堂博士(學生會顧問)
筆者是學生會顧問,還未達到要經常懷緬過去的年紀,但既然學生會要求我寫一些歷史小故事,也就願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趣事雜憶。
學生會正式成立於1984年,學生普遍期望這是高度自主自治之學生組織,但由於當時校園文化仍很保守,一些老師會期望學生會扮演若干監督學生和執行校規的角色,使當時學生會的身分相當混淆和尷尬。及後在師生共同努力協調後,問題才得以疏解,學生會作為學生自治組織的角色得以確定。
1989年道學碩士課程開辦,學院曾構想將研究院在行政上較獨立運作,也鼓勵碩士學生另組學生會,筆者有幸成為籌組第一屆碩士學生會的班代表。但畢竟學碩士同學共住同一宿舍,共處同一校園,而兩個學生會卻分清對象各自舉辦活動,情况之尷尬可想而知。及後還是回歸合一之路,學碩士同學一家親,並開創了聯合學生會正副會長必須學碩士同學各佔一席之傳統。
筆者在1992年道碩畢業後留院任教,自始被委任為學生會顧問至今。筆者非常欣賞當年張慕皚院長之心胸廣濶:事緣筆者在碩士學生會籌組過程中,和一些同學曾就碩士學生會章程自主自治程度不足和院方鬧意見,其後院方不但開明採納同學意見,日後並委任為筆者為學生會顧問,反映出九零年代學院道碩課程開辦後,校園文化日漸「民主化」的氛圍,建道師生也漸由「長幼有序」演變為「亦師亦友」的關係。
建道師生關係進步,也促使近十多年「學運」進入低潮:八零年代末至九零年代初,學院迅速發展、學生人數急劇增加,行政配套和學生照顧上難免有不妥善之處;記得當年不時便需要召開全民「師生溝通大會」解決學生對校規和制度的投訴。隨著近年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下情得以上達,加上行政事務人手的增加,學生對建制的集體投訴近乎絕跡,相反,學生卻常主動關心學院的需要和發展。據近年學生會的全民調查顯示,九成以上之學生對融洽之師生關係很欣賞和滿意,難怪近年畢業生見証分享時,總帶著對建道家濃郁依依惜別之情,學生會在這方面的貢獻也功不可沒。
回顧近年學生會自訂的全年主題,竟都和建道精神有關:「至聖、真道、自建」(04-05)、「真道心‧建道靈」(05-06)、「我是誰?」:「開荒」、「吃苦」、「火熱」(06-07)、「坐埋一條船」(07-08)和「植根建道,心繫真道,傳揚聖道」(08-09)等,反映出很多同學都以建道人身份為榮,努力在新禧年重新思考建道精神的時代意義。我們感謝學生會在這方面一直發揮它領導的角色。展望將來,我們期望學生會可以進一步擴濶同學的視野,關心社會的變遷和需要,幫助同學更好思考如何將神學和牧養的知識落實到具體的時代處境之中。
本年學生會主題介紹:「建道家‧您」/ 陳鶴靈同學(現屆學生會會長)
家,是一種承擔。
今年學生會及屬靈操練營都以「建道家‧您」為主題,旨在幫助同學們享受學院生活、培養對建道的歸屬感。此外,主題亦取其諧音「建道加您」,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和投入學院生活。盼望同學們藉着屬靈操練營、至勻飯局、家譜、陸運會、競技日等不同活動,不僅能夠更認識自己、別人、及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從而找到反省、成長的空間,也透過生命的分享,締造一個真誠、互愛的建道家。
建道已有110年的歷史,背負着悠久的傳統和使命。我們選擇成為建道的一份子,必定對建道的傳統和使命有所認同。學院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要求:課堂、佈道團出隊、義務工作、學院崗位事奉、教會實習、與同學相處等,這是建道家為要訓練同學成為有質素的工人,對各同學的承擔。反過來說,同學及校友是否也對學院有同樣的承擔?
盼望同學們藉着學生會的服事、舉辦的活動,對建道家更多的投入、認同。以建道為家,在這裏生活、被造就、成長。同學們在畢業後亦能回校退修、向師長尋求意見。只因建道是我們的家。
家,是一種承擔。而建道家,是建道人的承擔。
今年學生會舉辦的活動均圍繞「建道家‧您」這主題,剛過的一學季已舉行了其中幾項,現分享其中點滴,盼可領略其中意義。
屬靈操練營:欣賞和肯定 / 葉祖漩同學(現屆學生會學術)
2009年9月7至10日,學院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屬靈操練營,是次營會主題為「建道家‧您」,三晚的講道題目分別是:欣賞和肯定、饒恕和接納、開放和付出。從講題可見營會內容集中於人與人的關係,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營會內四日三夜的關愛行動。
在四日三夜的營會裡,師生們透過寫書簽,公開地貼在大會的白板上,將對老師和同學們的欣賞表達出來。尤記得營會的最後一日早上,白板上已貼上了許多許多書簽,內容有多謝老師悉心的教導、多謝老師在營會中的信息分享、多謝老師某次的電話和幫忙、多謝同學對營會的付出、多謝同學在艱難時的陪伴和安慰等等。
回想起來,這不僅是建道師生們的「集體回憶」,更是我們的集體見證。當我們願意將一點一滴的感謝和欣賞表達出來時,這實實在在見證上帝的恩典,雖然我們的氣質和性格不一,卻因上帝,我們學習彼此相愛,正如耶穌所言:「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眾人就會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深願我們延續這份欣賞、肯定、饒恕和接納的精神,讓這羣體一同榮耀上帝!
至勻飯局 / 黃榮基同學(現屆學生會聯代)
「至勻」飯局,其諧音與某電視台的節目名稱相似,但這個名稱卻正好反映了這個活動的意義。在學院裏,大家與同班同學相信會比較熟悉,然而,那些與我們擦身而過,「朝見口、晚見面」的其他師生、同工,我們又有幾多認識的機會呢?九月中的「至勻」飯局,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同學們在午飯的時候,與不同師生、同工同枱吃飯,彼此認識。一枱之內,越多不同組別的人、越「均勻」就越好,若所有同枱的人都來自不同組別(就是廣東話「至勻」的意思)的話,更全枱有獎呢!
大家同是建道人,能走在一起同枱吃飯,有講有笑,雖是平凡簡單,但關係卻一點點地建立起來。家,就是這樣。
「家譜」行動 / 陳鶴靈同學(現屆學生會會長)
學院每星期一也舉行校友祈禱會,歷屆學兄學姊依他們的畢業年份,按時回院出席分享近況。在院的同學對於近一、兩屆的校友們也許還會認識,但再早的就只有老師才會認識了。有時同學為校友們代禱時不禁會問:「不知那一位是我那一條線 (line) 的學兄兄兄…或學姊姊姊…呢?」
建道家不僅屬於在校的同學、老師和同工,也屬於已畢業的各校友。因為「一日建道生,終身建道人」。縱使畢業離開了建道,出了工場,他們仍然是建道的一份子。今年學生會的主題是「建道家.您」,目的是幫助同學們享受學院生活,培養對建道的歸屬感,以建道為家。學生會舉辦了「家譜」行動,嘗試追溯每一條線 (line) 的學兄弟、學姊妹關係,從而交織出建道家譜,一方面讓同學認識自己的學兄學姊,代禱時可以多一份親切感;另一方面,亦讓回院的校友藉着家譜,能與他們的「後代」相認,讓建道家的祈禱會多添一份溫馨。
我們採用了「魚」及「網」的構思,寓意「得人如得魚」。曾幾何時,我們被神得着了,現在我們要延續這使命,到不同的工場繼續「網魚」。建道家是一個龐大的事奉團隊,無論在本地或海外,總會遇上建道人。藉着「家譜」這網絡及祈禱會,叫前線的校友們知道,有一班在校的「後代」支持他們。
很感謝各學兄學姊填回代禱事項時提供他們學兄弟/姊妹的資料,讓我們可以嘗試重組這龐大的建道家譜。雖然未必能夠完整地拼出整個家譜,但已將很多同學與前輩連上了關係。盼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把這家譜放上網上校園,讓同學及校友們能藉此尋根及相認。
原載於《建道通訊》158期,2009年11月,頁22-24。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