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學與不學,教與不教/黃碩然
學與不學
「不學無術」是一般人所同意的。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明白箇中的意義或肯認真學努力呢?有人很認真,凡事都努力去學,有了知識,才有信心去嘗試實踐。但也有人充滿勇氣,願意凡事先嘗試,在經驗中學習。雖然兩者各有長短及先後之分,但都是異曲同工,能達到「學」的果效。
先學習,能先掌握一些理論,然後在實踐時,按著所學的知識去實踐。在這過程中,能經驗所學之理論的可靠性,也能考驗自己的實力和恩賜究竟如何。透過這樣不斷的嘗試和反省去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
但也有人因著機會或環境的緣故,被迫在「學」之前,先要「做」;然後在「做」的過程中,去領悟「什麼是最好的方法」?可惜這些個人經驗的積聚是很主觀的,往往令人內心有患得患失的驕傲感。若偶爾遇到學習的機會,能夠獲得一些理論知識,發現以往所做的優點及缺點,再加以改進;這樣必能如虎添翼,加添信心,突破以往的經驗,獲得更佳的果效。
只要肯學,總會有美好的成果。問題是有許多人不肯學。雖然他們也明白「不學無術」的道理,但往往因自我的驕傲,不願去學,或因懼怕失敗,不敢去學。主要門徒「學」他的樣式(太十二11),保羅也吩咐提摩太要學效他,像他學效基督(林前十一1)。主與門徒親密地在一起有三年多的時間,好讓他們可以從他身上去「學」。
事實上,許多人喜歡邊學邊做,只是我們深信,先學了才去做,總比不學而做的人強。
教與不教
既然人人都「要學」,當然必須有人「教」。如何教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學習果效?有人曾在一間商業專科學校學習中文電腦輸入法,回來後,大大稱讚老師的電腦知識十分豐富,教導的方法十分有趣,說話也很動聽。可是當問及他是否已掌握中文電腦輸入的技巧時,他回答說:「我還未有機會去用,因為學校沒有提供電腦給我們實習,我自己也沒有買電腦,還不會用。」
這不是一樁笑話,而是真實的事件,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教師在課堂裏的教導, 往往只把他做的學問從書本或經驗得來的東西,像寫閱讀報告那樣,寫成美麗堂皇的筆記,學生收到筆記,聽到動聽的講授或闡釋,便心滿意足,稱讚老師有學養有口才。但實質上,老師所教的,他是否真正學懂了?仍然 是一個疑問!
懂得「回應」,才能獲得真正的學習成果。要回應老師的講授,首先要經過思考,然後發問。老師在課堂內的即時回答,往往能讓學生獲得真正的學習果效,因為那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東西。再者,教師若自己能以身教這「隱藏的課程」,來代替言教,必收到更大的果效。
彭密[1](Parker J. Palmer ) 在他的著作To Know As We Are Known — A Spirituality of Education中指出, 有時「不教」可能會是更好的教導,他引用中世紀沙漠之父 Abba (Father) Felix 的故事來闡釋這道理。那時,有一班學生跟隨Abba Felix到沙漠,期望得到他的訓誨。可是他一直保持沈默,一言不發。雖然學生們每日如是,請求他開口教導,他總是不發一言,經過一段很長的日子,他忽然問他們說:「你們想聽我的說話嗎?」他們興高彩烈地回答:「是的,請你快說 。」於是 Abba Felix 慢條斯理地說:「這個時代,已沒有可說的話了。你們經常請求長者訓誨,其實應說的話,都有人說了,只可惜,聽的人都沒有去實行。既然人聽而不行,神也收回祂的恩典,沒有再向人啟示甚麼了。」聽完這番說話,等待已久的學生,黯然神傷地回答說:「老師,請你為我們禱告吧!」[2]彭密指出,以行為態度作為教導的方法,所收的功效比全人投入的「報告式」講授強得多,若不是Felix 的長期沈默,讓學生在安靜中反省他們靈命與實踐的不足,他們便不會請求老師代禱了。
彭密認為若只報告式地照筆記講授,不如用行為態度這「不教」的「潛在」式施教。潛在式的課程,一般是指教師言行舉止的榜樣。與其把別人的東西整理成為筆記或課程內容來「教」學生,不如把所要教的「做」出來,讓學生在沉默中自學及反思,將更獲益良多。
「不教」的教導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空間思想和直接學習,讓教師能有更多機會以「款待」(Hospitality) 的生命來傳遞生命的訊息。這才是真正的「教」,也是主在世時主要的教導模式。
註: [1] Parker J. Palmer, To Know As We Are Known — A Spirituality of Education (SF: Haper SanFrancises,1983) [2] 同上, 頁40~ 46。
原載於《建道通訊》116期,1999年7月,頁15-16。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