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焦點小組研究報告 / 劉思銘
背景及研究方法
移民潮、疫情與及政情變化,都為香港教會帶來不少轉變,是次研究嘗試從質性焦點小組研究的方式,了解不同規模的堂會,於社會轉變中所面對的不同情況,希望有助數算現況和前瞻香港教會的前景。是次研究採用焦點小組的研究方式,把現於以下四種不同規模堂會事奉的教牧分成四個約5-10人的小組,以焦點小組討論的形式收集他們的意見;堂會規模與焦點小組的討論時段如下 :
為了邀請於以上規模堂會事奉的教牧參與是次研究,是次研究團隊委託了建道神學院拓展部透過建道神學院校友網絡,以隨機抽樣的方式聯絡了176位現於不同宗派及堂會服事的校友。為了確保所有校友均能有效參與焦點小組討論,每次小組討論均定了參與校友不能多於10位;於邀請期結束後,四個組別分別成功邀請了以下數目的校友參與焦點小組討論 :
小組討論以網上會議Zoom形式舉行。於每一場焦點小組討論限時為90分鐘,分為三個回合進行,主持人會於三個回合順序分別討論以下三條問題 :
01 你認為你現時事奉的教會所面對的困難和成因是甚麼?
02 你現在嘗試使用甚麼方法解決或面對以上困難?
03 你對香港教會前景有何看法?
當完成了以上四場焦點小組討論過後,是次研究負責同工會整理參與校友所表達的意見,並撰寫質性研究報告,以作為現今教牧對香港教會前景 看法的參考。
問題和成因
1.事奉人手短缺
事奉人手短缺是不同規模的堂會均面對的問題,然而不同規模的堂會所面對的情況皆有分別。於100人以下的小堂會來說,由於本身聚會人數較少,當事奉人手出現短缺的情況,例如是堂會本身只有4位司琴而流失至只剩下1位,在表面看來可以帶來很大的衝擊,但因着小堂會架構精簡,溝通上保有彈性,有參與的校友指出,他們的堂會能於短時間內有效更新崇拜模式,讓已信主但未洗禮的少年人都能跟隨父母一同參與領敬拜,兒女負責樂器和司琴,爸媽作主席和帶敬拜,於崇拜、家庭和少年事工一併帶來更新。於小堂會來說,事奉人手短缺仍是一個挑戰,但架構精小和本身堂會內溝通文化的成熟程度,卻能有助堂會於短時間內讓事奉模式得以轉型。
反觀其他組別的堂會同樣希望於事奉人手短缺的情況下尋求轉型,但有101-250和251-500人校友表示,因着堂會內人較多、有不同的聲音,任何事項於變和不變之間,堂會內也會有不同的意見,甚至是出現膠着的情況。這種膠着的狀態不一定與堂會的規模成絕對的正比,有501人以上的校友指出,因着教會規模較大、分工較仔細,只要事工部門內作的決定不與堂會領導層已定明了的方向有抵觸,部門內的牧者和同工皆能有空間就着部內的需要作出適切的改變;可是,該同工亦指出,正因為大堂會領袖層與前線事奉人員於溝通上有距離,如:有前線同工認為佈道會與及大型活動未必完全適切現今時代福音需要,但堂會領袖仍會因未能與前線有效溝通而下達多個佈道會和大型活動的工作要求,而造成同工和事奉弟兄姊妹皆要在部內既有事奉以外處理更多事項,分薄了本身能關心弟兄姊妹的時間和資源,叫本身外間工作已繁忙的弟兄姊妹的事奉更吃力。
2. 會友流失
移民潮導致堂會會友流失,於是次研究的焦點小組討論中,2 5 1 – 5 0 0與及501人以上的堂會校友,對移民潮導致堂會會友流失感到較大的影響。 於所有有份參與焦點小組討論的校友來說,因着移民而離開教會的會友, 主要為年輕有在學小朋友的夫婦,而正因為移民離港主要以家庭為單位 離開,離開的不只是成人會友、亦包括他們的子女,堂會會友流失的問題對成人崇拜、兒童和少年聚會三者都帶來影響,令兒童和少年事工因不夠 導師,或聚會兒童或少年顯著減少,而導致兒童及少年主日學要於短時間內縮班和重整。除此之外,有不少校友表示,他們所屬的堂會,高中、大學和初職的弟兄姊妹亦有離開香港工作和升學的打算。
疫情下弟兄姊妹習慣於網上崇拜,亦是會友流失的原因之一。有校友表示, 有部分曾於疫情前忙於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於疫情期間嚐過在家敬拜和聚會過後,他們都對歸回堂會參與實體聚會有保留,這導致惡性循環的 結果 : 有弟兄姊妹的團友未能在教會參與實體聚會,導致與弟兄姊妹間 深度交流的機會減少,減卻了弟兄姊妹參與實體崇拜的動力,而聚會人數少了,聚會氣氛亦變得冷清,部分弟兄姊妹參與實體崇拜的意欲減少,令 聚會出席率進一步減少。
3. 會友生活繁忙
有校友表示,因着移民潮,有部分弟兄姊妹所任職的公司缺乏人手,導致有弟兄姊妹於職場上要不斷加班,以補足已移民的同事的工作,導致身心 俱疲。有趣地,教會經過疫情的洗禮,有部分因着疫情而出現的事工,未有隨着疫情過去而相應被取消,這種現象導致教牧同工和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需要同時做出雙份的事奉 : 有101-250人堂會的校友指出,網上崇拜 觀看人數大概只得6位,而參與網上崇拜事奉 (例如處理音響和電腦操作) 的弟兄姊妹亦是需要6位,於本身規模已不太大的堂會來說,網上和實體 崇拜措施並行的安排會導致堂會事奉量增多不少,再加上會友流失問題, 令教牧於關心和牧養弟兄姊妹的空間更為減少,已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的教會生活亦變得忙碌,教會能成為弟兄姊妹身心靈得以歇息的地方條件亦減低,對留家網上聚會的誘因變得更大。
4. 教牧流失、接班和奉獻收入問題
於是次研究中,較大型堂會(251-500與及501人以上)的校友較多指出 教牧因移民流失是他們所面對的挑戰;雖然較小規模堂會(1 0 0 以下及101-250人)的校友也有表示他們隊工中有牧者因移民而流失,但發表有關意見者相比較大型堂會明顯為少數。除了因移民的因素而流失以外, 退休潮亦是是次研究中251-500人及501人以上的堂會較多面對的問題, 有校友分析指因嬰兒潮牧者紛紛踏入退休之齡,堂主任一職開始進入接棒的階段。
附帶着教牧流失和接班的問題,有校友預計長遠來說香港經濟前景有機會變差。他們分析指出,這種 經濟變差的情況可能於這刻未能被全面感受到, 但從會友和奉獻流失的大環境來看,財政壓力 確實是不少堂會要面臨的挑戰。適值會友、教牧 流失和接班潮的出現,有不少堂會皆從財政上 作出相應的部署,例如有校友指出,他們教會的 牧職和行政幹事職位,皆會於現有同工退休後 不再聘請新同工或轉為半職。除了從節流的向度 面對轉變中的經濟環境,亦有校友分享他們的教會已採取於牧者離職後改為增聘福音幹事或助理傳道的 辦法,以栽培新一梯隊的牧者;非牧者出身的信徒,亦可透過門訓和栽培,學習承擔部分牧職的工作,以培訓更多教會領袖來面對香港教會轉變中的環境。
解決或面對困難的方法
1. 重整使命
所有校友均表示世上沒有一蹴而及的方法,但堂會的出路皆在於重整堂會的使命,把困難視為福音機會。有101-250人的校友表示,因着一些機遇,他們的堂會有機會接觸和服事該堂會區內的新來港人士;縱或有興趣參與服事的弟兄姊妹不多,但更新了的焦點和使命卻為堂會帶來新的氣象和出路。另外,亦有501人以上超大型堂會的校友指出,堂會的領導層亦了解到現今不少人對主動尋找教會的動機不大;因此,有關的堂會亦在不斷研究主動進入社區、例如是透過社關工作來傳福音的可能性。總體來說,面對上一部分所談到的種種困難和挑戰,不同規模的堂會皆以重整使命和主動尋找不同福音機遇,作為幫助教會面對上述困難的出路。
2. 栽培、教導及門訓
不同規模堂會的校友亦表示,曾於疫情前的教會生活,不同的弟兄姊妹都忙於着手參與堂會內的事奉,每每未有空間研讀聖經和學習神學,於現今社會的轉變中, 有校友認為堂會領袖和弟兄姊妹過份慣於倚賴堂會既有傳統,當面對堂會內急速轉型的需求,領袖和弟兄姊妹未必能有效與教牧共同從聖經和神學尋求改變的出路,甚至出現爭執的情況。有見及此,有校友分享他們的堂會曾推出不少課程,以教導弟兄姊妹從聖經審度轉變中的時勢,以裝備弟兄姊妹迎來未來不確定中的轉變。
3. 家庭牧養、跨世代交流和促進堂會內的溝通
承如以上談及,有100人以下的校友指出,他的堂會因着司琴數目不足,而改為以家庭作為單位的形式帶敬拜的做法,同時亦可促進家庭的牧養和不同世代的交流,亦有500人以上的校友表示,他們的堂會於社會運動後曾嘗試推出一系列跨世代交流的活動,當中包括邀請不同年齡層的團契共同進行行山或其他跨代同行或對話的活動,以增進堂會內不同年齡層的弟兄姊妹的了解。誠然,以上的活動可能都只能促進於堂會內仍然聚會的弟兄姊妹的溝通和對話,但建立合一的溝通氛圍實是是次研究中校友表示堂會能走出困局的重要因素。
前瞻
在困難中迎接神帶給我們的驚喜
四場焦點小組討論的校友皆指出,現時教會經歷的轉變和困難,都是重塑教會的契機。有校友指出,在疫情、移民潮和社會運動前,教會各人都在 事奉的忙亂中,從來沒有空間去思想甚至推行任何的轉變,現時因着以上整體談及的轉變,教會變得更有空間從困難和推倒重來的局面中重新建立自己、重新思考教會和福音的本質,讓教會事工隨着使命的需要轉化。 總的來說,不少校友都對香港教會前景感到樂觀,而這種樂觀不是因着 教會沒有困難而感到喜樂,而是深信神在困難中給予教會驚喜。
不樂觀但仍然有使命
可是,亦有校友分享表示對香港教會的前景為不樂觀,他們指出因着社會氣氛和政情的發展,沒有人能完全保證教會能如常以現在的模式出現、讓弟兄姊妹一同每個週末如常聚會。有對香港教會前景不樂觀的校友表示, 他們所面對的其中一個出路,就是以史為鑒,學習歷史和裝備信徒是他們應對社會未來不確定性的辦法。縱或有校友對香港教會前景不樂觀,但 他們也同意教會是在困難中仍然帶着神所託付的使命的群體。
討論
是次研究的優點和限制
是次研究的參與者邀請工作,經由建道神學院拓展部於校友名單內以 抽樣方式處理,所接觸的校友均來自不同宗派,遍及近三十多年不同年份的畢業生,因此,相信是次研究能反映不同年份和資歷的教牧的看法,過程中亦能引發不同年代和資歷的教牧的對談和交流。惟部分討論小組的參與 人數不多 (特別是「101-250人堂會」組別,5人參與),把每組人數定為最多10人的限額,亦有把每組的代表性帶來限制之嫌。可是,有鑑於為了平衡 每次小組討論參與校友的專注度和發言時間,每次小組討論只能定為 90分鐘和不能邀請太多人參與。綜合以上有關參與者的代表性、討論人數數目和每人發言時間等因素的平衡,現時每組參與人數已為合適。
另外,是次研究作為焦點小組研究,抽取資料的辦法主要是從記錄和整理各焦點小組參與校友的發言,此辦法優點在於參與者之間能有更多互動、交流和分享,與會者亦能有更多空間表達和解釋自己的看法。可是,因着 資料採樣的方法,是建立於參與校友間的個人看法和意見,就是次焦點 討論中所談及的種種香港教會現象的成因,相信有待未來更多研究,方能就着各現象的因果關係有更透切的了解。
影響堂會從困難中轉型的三種因素 : 使命、合一和事工模式更新
綜觀不同規模的教會對困難和前景的看法所見,現時堂會於困難中轉型的能力,受着
1) 堂會使命、
2) 堂會內良好的溝通與合一的氛圍與及
3) 堂會有否適切更新現有的事工模式
三種因素影響。誠如上文談到,有較小規模的堂會,縱或 面對人手短缺和轉型困難的問題,卻能從堂會已有的社區或 人際網絡尋找到新的使命,藉此帶來新的出路和架構重整。 使命重尋,是堂會於社會轉變中站穩和轉型的重要元素。誠如是次研究不少校友分享所言,使命重尋必須本乎讓堂會重尋以聖經為中心的核心價值,栽培事工的 重新建立,讓會友、長執及領袖於困難中仍能以 聖經話語為中心思考每個決策,這樣方能有利 教會使命重尋,不致讓教會陷落於「有術無道」的試探中。
第二,根據是次研究所得的觀察,有利於堂會從困難中轉型的另一元素,乃在乎堂會肢體(不論是教牧、領袖或弟姊妹)能否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合一的氛圍。良好溝通的建立,未必與堂會規模的大小掛勾。是次研究中,有大的堂會能成功建立合一和有效溝通的氛圍,以達致轉型;同時,亦有規模較小的堂會,因着弟兄姊妹的不同意見,轉變和不轉變都會招來爭論,窒礙了堂會重尋使命並轉型的機會。誠如上文說到重新建立堂會內的聖經餵養是為堂會重尋使命的條件之一,相信有關聖經的學習和教導,不限於只是知識的傳遞,建立以聖經為中心的教會生活,亦是任何規模堂會建立有效溝通橋樑的重要條件。
最後,有了更新了的使命,與及主內合一的溝通氛圍,堂會亦需要就着更新了的使命,於堂會架構和事工模式上作出適切的整合。誠如是次研究中有校友質疑佈道會於現今世代的適切性,不論於任何堂會來說「佈道會是否適切?」的討論結果如何,堂會皆值得因應使命和場景(包括堂會的教牧和領袖出缺與否的情況、財政資源與及事奉方式和傳統等因素),作出堂會架構和事工模式的適切配搭,以達致成為以使命為中心的教會,在困難或順景中仍然持守主所託付的使命。
結論
移民潮、疫情與及政情變化,三者皆對不同規模的堂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影響對各堂會的程度不一,而各堂會亦因着不同的處境作出不同的回應,並在困難中不斷重尋主所託付的使命。姑勿論任何堂會所面對的 具體情況如何,重尋堂會使命、堂會內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合一的氛圍,與及適切於社會轉變中重整事工及堂會架構以達致使命實踐,以上皆是香港 教會於困難中迎向更新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