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蔡少琪院長放安息年假,我需要承擔代院長的職份,在第一天履行這職任時,便想起「生命」這兩個字。
建道神學院是培育生命的神學院,我們尊奉聖經權威,銳意訓練靈性、品格、學養及技巧兼備的傳道人,擁抱宣教使命,維護真道。這神學院辦神學教育有一種堅持,就是神學從來都不是反思、學問或知識而已,而是神啟示祂自己,向我們這班罪人展示拯救與永恆的盼望,在這前提之下,神學教育必定帶來生命的迴響。
神學與生命
有不少人詢問,甚麼是神學?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千變萬化,但本人比較喜歡兩位學者的說法:
「神學是一門實踐學科,而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科:它的目標是智慧,成為人類道路之光。因此,我們的神學事業必須至少部分地根據這成果來評判。」(Theology is a practical, not a merely theoretical discipline: it aims at wisdom, in the broad sense of light for the human path. Our theological enterprises must therefore be judged at least in part by their fruit.)[1]
「每一個好的神學的核心不僅僅是一個看似合理的知識願景,更重 要的是對一種令人信服的生活方式描述……因此,神學最好是在對這種生活方式的追求中進行。」(At the heart of every good theology lies not simply a plausible intellectual vis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a way of life, and…theology is therefore best done from within the pursuit of this way of life.)[2]
神學並不只是高深的學問而已,而是一種實踐的智慧與生活方式,神學教育是一項生命的工程,讓人能認識神,以謙卑的生命來承載耶穌基督作為真光的啟示,在黑暗及罪惡的世界中,轉化罪惡的人生,見證神的道如何改變人的生命。神學教育創造了不少生命的故事,一點一滴地聚集成為江河,滋潤虛空、絕望及滿有罪惡的世界。因此,神學教育必定要帶來生命的迴響。
在2024年的暑期,我在香港、澳門、溫哥華、多倫多及悉尼主領培靈及讀經聚會,有機會與各地的華人教會群體交流與彼此代禱,一方面是為建道進行一些拓展的工作,另一方面卻叫我意識到神國度的偉大與浩瀚,見證不少牧者、信徒與宣教士以他們的生命在世界不同角落奉獻一生,以生命來見證道的真實。其中有不少建校友,他們都承傳了開荒、吃苦及火熱的精神,在不同的難關中守著,甚至承擔了領袖的角色,以致教會得到建立,眾多生命在真理中成長。昔日,他們都曾在建道神學院接受裝備,都向我述說昔日建道情及建道的故事,叫我深深地看見神昔日如何使用這所百年老神學院,培有一代又一代的傳道人,維護及活出真道,成為福音的使者與見證。每一位建道人的奉上,叫我自己更加認定神學教育必須要帶來生命的迴響的堅持,若果神學院失去了對生命的熱誠與真理的尋索,剩下的,就只有象牙塔的理論與脫離現實的反思。
主後四世紀的沙漠教父Evagrius Ponticus有一句名句:「若果你是神學家,你必定真誠地禱告;若果你真誠地禱告,你便是一位神學家。」(If you are theologian, you will pray truly, and if you pray truly, you are a theologian.)[3],每一位真誠祈禱的人都是神學家,我們怎樣禱告,便產生怎樣的神學。然而,禱告並不是一項崇拜程序、營會活動、早會環節或靈修日程,禱告是最基本及最能連結個人生命與神的根本關係,這種神與人生命的連結,便是神學的展現。我自己的祈求,就是每一位在建道神學院接受訓練的人,無論是準傳道、牧者或信徒,每一位都是禱告的人,千萬不要任由神學的知識與生命脫節,然後只把禱告成為例行公事。禱告,應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迴響之一。
教會與生命的傷害
在週末,自己通常都會在不同教會中講道。有一次在一所教會崇拜講道,完畢之後,有一位青年信徒主動前來交流,她分享自己在教會中曾受到傷害,對牧者與團友失望,曾想過離開教會,把信仰成為獨自一人的信仰,但後來卻越來越感到孤獨及不知去向,便再一次返教會。這樣,她不斷在獨自與群體之間掙扎。後來她指出傷害的根源,就是教會不能接受信徒有哭泣與負面的表達,因而打任何負面的聲音。另有一次,我在一所教會主講讀經日,當天是主講耶利米哀歌,在休息的期間,有一位爸爸告訴我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聖經中有向神質問與投訴的哀歌,他才明白原來向神表達負面的情緒與感受從來都不是不合法,反而聖經把哀歌收納成為正典,就是要說明神是多麼願意擁抱人的哀聲與苦難。這信息對這位爸爸而言何等重要,因為他年青的女兒剛剛大學畢業就過身了,而教會的弟兄姊妹卻不接受他對自己的女兒死去表達哀傷。有不少人離開教會,是因為教會不能承載苦難中的生命,反而視之為不屬靈的表現。
然而,離堂者會認為所有具有組織的堂會都是邪惡的,這種對教會的失望帶來對整個群體或整個類別的全盤否定,又是多麼可惜的事。教會本來就應該是承載苦難的群體,因為教會的主便是耶穌基督,祂十字架的拯救承載了人世中所有的憂患,可是萬一這十字架的福音被約化成為口號與知識,或者只是宣傳的物化產品與事工推廣時,群體的生命力便慢慢被業績與數字吞噬,教會便成為功能化的組織,自然便視那些負面的元素與哀聲的吶喊為阻礙發展的負面元素,卻忘記了教會應該要活現基督的生命,承載人生命的傷害與難過。
在此,神學教育應該是為教會而存在,若果神學教育是真理的尋覓與生命的迴響,所訓練出來的牧者必定要對生命有熱情,對人生、苦難與罪惡有所警覺與體會,牧者也必定是一位耶穌基督真誠的門徒,以整個人的生命來跟隨耶穌基督,並活出基督的樣式,主動前往受傷與苦難的人群中,建立彼此相愛與承載苦難的群體。誠然,教會曾對不少人帶來傷害,極有可能來自神學與生命脫節的現況,但同時,我自己在不少教會講道並與牧者與信徒接觸時,也見證不少教會活出生命力,成為不少人生命的祝福,耶穌基督還是主要藉著堂會來展現祂自己,確實有不少生命的見證都在堂會中發生。我不相信所有具組織的堂會都是邪惡的,只是我們實在需要熱愛生命及堅持真理的牧者與領袖來建立屬神的教會。我祈求,建道神學院能培養這一類的牧者與領袖,帶來生命的迴響。
神學院作為真實的群體
辦一所神學院,重點並不是建築物,而是人。建道神學院是一所在長洲離島及住宿的神學院,一班老師、職員及學生一同在這小島上生活與學習,建立真實的屬靈群體,成為每一位準傳道進入堂會牧養前的預演,我們不只是在課堂中學習神學,更在具體的群體中實踐神學與生命的互動,理論與生命從此便不分割。
2024年底,長洲校園的靈修導引花園與靈修小屋將會建成,成為每一位學生禱告、靜修及讀經的場地。同時,我們也修葺了學生中心,讓同學們有更好的學習、活動、小組與相處的環境。再者,建道老師們在學術上深耕細作,今年有不少學術的出版,有一些作品更榮獲第十屆金書獎,作品包括郭鴻牧師的《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最佳作品學術)、倪步的《差傳、基要與自立實踐:基督教宣道會華中教區的宗教傳播及其身份建構的探析(1889-1951)》(宣教事工),以及高銘謙的《上帝在看:亂世中善而行的小人物》(最佳作品|非學術)。我們祈求,建道神學院作為真實的屬靈群體,能在靈性、關係及學術上,貢獻華人教會,建立教會,榮神益人。
高銘謙
2024年9月9日
寫於長洲
註: [1] Colin Gunton, The One, The Three and the Many: God, Creation and the Cultur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7. [2] Miroslav Volf, “Theology for a Way of Life”, Ex Auditu 17 (2001): 125-41. [3] On Prayer: 153 Texts, #61 in G. E. H. Palmer et al. (ed.), The Philokalia (Faber& Faber: 1979), 62.
原載於《建道通訊》217期,2024年10月,頁3-5。
作者簡介
最新文章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一篇特稿:好好事奉主! / 梁國強
2025 年 1 月 1 日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