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答客問-認識聖地旅遊/甘汝誠

問:建道神學院近年夏天都舉辦聖地考察團,到底有什麼目的和特色?

答:建道神學院每年的聖地考察團是延伸課程的一部份,目的是透過對聖地風土人情和歷史的認識好增進聖經的了解。團友一般需先參加一系列的預備課程,實地體驗才會事半功倍。

問:有些教會機構也舉辦類似的旅遊團,稱之為朝聖團。有弟兄姊妹對「朝聖」一詞感到反感,認為和伊斯蘭教的功德混淆。

答:那只是一項無意義的名詞爭論。事實上「朝聖」在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意義。「朝聖」在基督教並不意味著到聖地考察會帶來什麼神聖的賞賜。今天不是這樣,向來教會傳統亦不是這樣。在古代教會時代,修道是到沙摸曠野裏去的;在所謂「聖蹟」的地方祈禱只不過是因為這些地方(例如.西乃山)是神曾經向人類顯現的地方,換言之,在這裏祈禱並不是有什麼特殊法力,這是因為尊敬神的揀選。教堂修院的建立一方面困為修道形式的改變(由個人靈修變成集體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便於接待遠人。

問:談到聖地的教堂,有人認為東正教「霸佔」了昔日主耶穌曾生活過的地方。教堂的建築和佈置亦十分俗氣。

答:這是由於某些弟兄姊妹對古教會的歷史和傳統缺乏認識。試想想若果沒有這些教學,我們壓根兒不容易知道主耶穌曾在那兒做過什麼事。要不是有著這些教堂,今天這些「聖蹟」早已被城市發展永遠地遮蓋了。

談到這些教會的老宗派(我稱之為教會的「活化石」),今天仍能在聖地保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今天,他們仍不住受到伊斯蘭教或亞拉伯政府和猶太教政權的排斥。舉一個例子來說埃及憲法訂下宗教自由,而基督徒(絕大部份是哥普教)的總數亦為全中東之冠;但他們只佔有全國人口百分之十五,其餘百分之八十五全是伊斯蘭教徒。宗教自由又怎能不只是一紙空文?他們受盡種種苦難(甚至中古時期從歐洲而來弟兄的殺害),我們應支持他們,多為他們禱告,多虛心向他們學習才是。

問:又有人擔心中東局勢動盪,聖地遊是不是十分危險?

答:居安思危,是十分自然的事,不過在家也不見得很安全;至少可以這樣說,往聖地旅遊,並不見得比往其他地區危險。事實上,自從1973年以來,聖地再沒有發生戰爭,而七十年代恐佈分子的大型襲擊,在今天已經是不再存在的了。總而言之,凡事總得問值不值得就是了。

問:有牧者說基督徒一生至少應該到聖地一次。您贊成嗎?

答: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不過今天交通發達,香港到聖地已有直接連繫,加上經濟富裕,旅遊早已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多去幾趟也不見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問:最後,到聖地參觀有什麼是要注意的呢!

答:如果時間不是受到放假限制的話,春末秋初是最適宜的季節。夏天人多,天氣又較炎熱,冬天則可能遇上壞天氣。就連費用,春秋季也比較相宜。

其次,先學習一下中東教會的傳統,那兒許多的教派可能是我們聞所未聞的。最後;往聖地遊覽不光是發古幽思,也應該認識巴勒斯坦的現況,了解一下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百年來的仇怨,那就一定不枉此行的了。

 

(編者按:筆者乃本院舊約副教授,每年均親自帶隊前往聖地作實地考察)

原載於《建道通訊》112期,1998年7月,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