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教會如何面對這一代的屬靈大爭戰 / 張慕皚
心靈的爭奪戰
二十世紀初,幾種思想運動興起,嚴重地影響人類的心靈。「馬列主義」嘗試淘汰宗教,進化論低貶人的價值,科學主義和自然主義否定超自然的靈界事物,而無神的實存主義帶來一種悲觀、無奈和無助的人生觀。
到了世紀中,整個人類發現物質的享受不能滿足心靈的需要,反而製造出一個心靈的大真空。很多思想和理論在教會的內外應運而生,嘗試探索和滿足人類這心靈空虛的世紀絕症。毒品和各種精神科藥物、風水、星座、交鬼、特異功能和各類迷信的追求、人文主義的心理學;還有極端教派、異端和邪教的活動都是解決人類心靈空虛和缺乏能力的一些嘗試。最值得留意的是努力滲透歐美文化的「新時代運動」而這個混合一些歪曲了的基督教思想、邪教、通靈術、心理學、科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非宗教的宗教」已經在台灣和香港開始活動。
教會方面,靈恩的一、二、三波,積極和可能性的思想,心理輔導的流行,還有近年熱門的靈修神學和屬靈操練的技巧等,都印證了教會在積極地回應這時代的心靈爭奪戰。可惜這些運動在教會中往往走向兩個極端:有的如某些靈恩運動,傾向於「即食」和「速遞」的捷徑,過份簡化了屬靈的追求;另一個極端卻把屬靈的操練變成一個複雜難行的大包袱,而且滲雜了一些其他宗教,甚至新時代運動的方式。其他的一些應對時代人類心靈問題的理論卻缺乏穩固的聖經基礎。
教會當前的急務
在這場世紀末的屬靈爭戰中,信徒必須一方面渴慕神賜下復興,同時努力追求更新。在教會方面,以下四項的追求是必須的。
第一、教會必須重整屬靈的價值觀。這是一個重視工作、活動、效率和速度的時代,生命的內涵越來越被忽視,我們欣賞一個人的才幹和恩賜多於他的品格。
神的要求卻是先有一個豐盛的生命,而優美的事奉乃由這豐盛的生命流露出來;因此在提比哩亞海邊的基督,先要肯定彼得對祂的愛,然後才把牧養的工作交給他;啟示錄中的以弗所教會,主要他們悔改,否則要把燈台挪開。可見教會問題的嚴重,而他們的問題並不是事奉上疏懶,也不是真理上的偏差;因主稱讚他們勞苦和分辨真假使徒的能力,問題乃在於教會離棄了起初的愛心。可見在主心目中,生命的質素比事奉的恩賜更加重要,這也是保羅在林前十三章提醒哥林多教會的。
教會今天需要求主興起更多的馬利亞,而不是更多的馬大!
第二、教會首要的事奉是禱告的事奉,可惜今日不少教會最弱的一環就是教會的祈禱會。主耶穌曾忿怒地趕出了在聖殿中作買賣的人,因為他們到神的殿中為要尋求自己的利益。今天少有信徒敢利用教會去達成個人的利益,但有不少信徒到教會,在崇拜的聚會和團契的生活中追求一種自我為中心的屬靈享樂主義。主指出昔日聖殿事奉的本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太21:13)。今天的教會,也必須追求成為一個禱告的教會。
神的能力乃透過教會中禱告的肢體發出而不是透過教會的行政、組織和體制發出。就如邦茲在《祈禱出來的能力》一書中指出:「今天教會所需要的,不是更多與更好的機械式的新組織和方法;而是聖靈所能使用的人——在禱告上有能力的人,聖靈的能力不是藉方式流出,乃是人。祂不是降臨在方法中,乃是降臨在人身上,祂不是膏抹計劃,乃是膏抹人——祈禱的人」。
為甚麼十九世紀在北美洲興起的復興運動是藉著信徒在工作的場合中自發的一些中午禱告會引發的?相信乃因當時的教會忽略禱告,傳道人沒有在教會中帶領信徒以禱告為首要的事奉,神便在教會以外興起復興的祈禱會。
第三、教會就是信徒群體。個別信徒的屬靈質素決定教會整體的屬靈質素。信徒必須追求生命的重整和更新,得著豐盛的生命,才能向這心靈空虛的一代見證那賜豐盛生命的主。生命的成長乃聖靈藉著神的話語塑造信徒的生命,結出聖靈的果子。主耶穌說,祂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彼得也指出,叫我們生命漸長的,是那純淨的靈奶(彼前2:2)。生命的成長,就是人透過神的話語親近神、認識神,是每天恆常操練中的成就。就如巴刻在《認識神》一書中指出,從「知識」進到「認識」的生命歷程是簡單,但又是艱辛的。就是把我們所讀到神的話語,化為默想的資料帶領我們去禱告和讚美。這種渴慕神、親近神的靈修,並不需要甚麼特別的方法;但卻不要忘記,在靈修的密室出來,必須進入遵行和實踐的世界中。
第四、教會長久的更新和復興,乃由遵從基督的大使命而來。當教會不斷靠主的恩典努力領人信主,又栽培這些信主的人,基督肯定的應許祂要永遠與教會同在。有主同在的教會就是一間不斷更新和復興的教會,使徒行傳的教會就是這樣的教會。當初期教會靠主的恩典,殷勤做好傳福音和牧養的工作時,教會在質和量方面不斷的增長,主與他們同在。而更值得留意的,在使徒行傳中聖靈幾次充滿門徒,並非他們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當他們在事奉過程中需要特別的能力臨到時,聖靈便充滿他們 (徒4:8,31;6:3;9:17;13:52)。而基督在第一章中吩咐門徒等候和第二章的聖靈降臨,並沒有因果的關係。因主早已應許聖靈要降臨,他們的等候乃因神的時候未到。
在歷史上教會需復興,都因神的子民遠離神。教會沒有做好大使命中的傳福音和培養信徒生命的雙重工作,神便在人的渴求下賜下復興。使徒行傳的教會卻在質和量方面追求不斷的長進,成為一間長久復興的教會,這是一個更佳的教會模式。
原載於《建道通訊》86期,1991年12月,頁1-2。
作者簡介
最新文章
敘神敘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份塑造與靈性追尋/葉應霖
2024 年 8 月 7 日
在德國歷史文化處境的神學發展—《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新書對談會
2024 年 6 月 21 日
建道通訊216期
2024 年 6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公告】資源庫試用
2023 年 8 月 30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