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與召命:神學融入生活——潘啟迪先生專訪/黎富康
與建道的淵源
潘啟迪先生常從希伯崙堂牧者口中得悉很多有關建道神學院的消息。在朱裕文牧師的邀請下,他成為學院咨議團成員之一,希望能在實務上(如宣傳、推廣)參與事奉,引進外界經驗以供學院參考。
潘先生有多年廣告創作經驗,又曾於媒體機構工作。其後轉職到房屋署任助理署長(資訊及社區關係),現為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機構傳訊)。
神學融入生活
潘先生認為,神學不僅是知識和理論,更重要的是把神學融入生活。因此神學教育一方面讓神學生增進知識,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把所學的應用在實際日常生活中。
基督徒在香港社會只佔少數。當神學生帶着在神學院學的理論進入社會公共空間時,無可避免地會與社會既有的準則產生衝突。潘先生指出重要的是不要造成對立,要包容別人的不同。在緊守自己立場的同時,才逐步以自己所知感染別人。這融合的過程有賴神的工作,並非倚靠個人的力量完成。
定下工作的原則
潘先生每次轉換工作,都是別人先聯絡他。並且他會考慮一些因素:
(一)是否有汲取新經驗的機會
(二)工作環境出現變化或不再有新學習
在轉工時,潘先生按以上兩項原則來理解神的心意。他表示,在抉擇後要安於所抉擇的,因為神很多時不會給予我們認為是「十全十美」的工作,總有些不合我們心意的地方或困難。神往往透過它們來促使我們學習、成長及適應,我們切勿因為困難而懷疑先前的抉擇是否合神心意。
潘先生從不因為升職或加薪而轉工。他最大的職業轉變是從廣告創作轉到媒體機構。因媒介工作主要是接觸人,處理公眾反應,純粹是公關和人際關係的工作,與之前的創作工作迥異。其後投身政府工作,讓他進入了一個與私營機構完全不同的官僚體系。對潘先生來說,每次轉變都給予他嶄新的經驗。儘管對新投身的行業不熟悉,但作為管理人員,必須在很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的知識和運作。潘先生表示只要謙虛和持開放的態度向別人學習,便可克服困難。
潘先生注重培訓下屬,故此他即或離去,公司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因為他已培訓出一些有能力接替他工作的同事。此外,潘先生並不喜歡在工作上「連羣結黨」,也不會拉攏舊同事往他新任職的機構去組織班底。
素質與口碑是神學院的最佳宣傳
潘先生也分享他對神學院推廣宣傳之見解。他指出,最大規模的神學院其實也是「很小」的,意思是神學院取錄的學生人數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商業機構(如補習社)推廣宣傳,為的是增加收生人數。多收學生,便多聘請老師,多開辦課程,多擴展上課地方。但是,神學院卻不相同,它不需要作大量的宣傳來增加學生,只當以取錄理念相同、心意相通、全心奉獻給神使用的同道者為宗旨。
事實上,若建道的畢業生很愛惜和尊重建道,並引以為榮,則他們在任何地方都會向別人提及建道,並分享他們在建道時的難忘經驗。若一位畢業生影響十個人,餘此類推,建道畢業生便締結成綿密的網絡,凝聚為很大的宣傳力量。這樣便有效地把建道介紹給他們身旁的人。
相反,若花費大量資源在宣傳上,吸引很多人慕名而來,而神學院也只會成為一個上課「熱點」。大量錄取學生的同時,學院是否仍能保持其原有的信念和素質呢?因此潘先生認為,一定要從學院的素質開始。在籌劃每一次的宣傳或活動(如寄發一封信,籌辦一次籌款晚宴,或發放一篇宣傳稿)時,學院必須盡所能的做到最好,保持高水準。在宣傳時不應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態,要以質勝量。這樣不僅予人說服力,學院本身也自然曉得甚麼時候停止。多宣傳會導致學院不知甚麼時候煞車,更會自然地追求更多資源,錄取更多學生,開辦更多課程。若沒有一個目標,沒有一種機制來自我提醒,容易令學院採用表面及急功近利的方法。其實學院只要在神裏面對本身的工作有信心,再加上具素質的宣傳,便不難達致一呼百應的效果了。
原載於《建道通訊》152期,2008年7月,頁8-9。
最新文章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建道通訊217期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