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堂的終斷與延續
昔日沙田區福音工作的中斷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原屬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1938-1939年間,因著國內不少難民為逃避戰火而南遷至香港新界各地,故此廣東協會在救濟事工的其中一個工作目標,就是拓展第六區會在香港新界之福音事工,並在其他區會調派多位男女傳道到香港協助。當時,適逢廣州協和神學院因戰亂而遷址香港道風山作非正式的復課,故此那時的神學生亦被安排到第六區會的堂會實習。第六區會得到廣東協會的指示和外來資源協助後,就立即加強新界十三個郊區的佈道工作,而沙田區就是其中重點佈道的郊區之一。其時被派到沙田佈道的同工是袁大姑及鍾慈英[1] 。按歷史文獻記錄,中華基督教會早在1940年之前已經在沙田區建立了佈道工作的雛型,當時的負責同工為女傳道名朱素娥[2];1941年,廣東協會又調派了另一位女傳道鄧儉恩到該區協助福音事工[3]。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南下入侵香港,從此香港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在香港淪陷期間,不少教會也走上關門的結局,而戰前第六區會於沙田區的佈道工作,估計亦因此而被迫停頓。及至香港光復後,第六區會把復原新界各處教務的工作交由合一堂代管,元朗堂、屯門堂、大埔堂、荃灣堂、大澳堂及長洲堂亦於1946-47年間,得以恢復運作。但關於沙田區福音工的延續,未知是否因財務困頓、或是教友散失、或是同工短缺的原故,工作始終未見恢復,亦找不到有文獻記載第六區會在該區如何終結或延續教務的記錄。
今天的沙田堂延續
現今位於沙田博康邨內的沙田堂,是由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分植出來的堂會之一,故與戰前曾在沙田區發展的佈道及福音工作,並無直接淵源。沙田堂自1982年成立至今,雖然經歷過多風雨困難,但亦結下不少果子,例如曾在沙田培英中學分植基禾堂(1994),十年後又在馬灣的基慧小學(馬灣)分植馬灣基慧堂(2004)。此外,沙田堂於這些年間,在教會運作模式上也曾作出多個新嘗試,這包括由團契部制模式轉型為細胞小組模式(1994)、由主日學模式轉變為裝備站系統模式(1997)、成立敬拜小組引入現代詩歌敬拜(1997)、開設以青少年為對象的週六午堂崇拜(1997)、更新裝備站系統(2004)、開設以職青信徒為對象的週六晚堂崇拜,與及嘗試開辦遙距的信徒神學培訓(2006)等。
在宣教方面,沙田堂亦曾差遣多位宣教士到世界不同地方作跨文化宣教,如李偉良到泰北(1996-2000)、魏珊珊到日本仙台(2003至今)、小燕子(2006至今)和小虫(2007至今)到創啟地區[4]。此外,沙田堂也積極推動小組宣教,每年約有八至十隊的短宣隊到世界各地體驗跨文化的福音工作,曾到泰北、泰南、緬甸、馬來西亞、日本與及國內多個地區,包括澳門、清遠、陽江、台灣、雲南和大西北等。
沙田堂由廿五年前的十九人,發展至今天共有超過一百個小組,崇拜人數及組員分別共有約五百多人及一千人。2007年9月是沙田堂的二十五歲生日,筆者有幸與沙田堂共渡了十五年的歲月,由一位信徒到被栽培成為信徒領袖,至今成為母堂的宣教師。在沙田堂的日子裡,筆者與沙田堂經歷不少的起與跌,也經歷多個歡笑與流淚的場景。筆者看見沙田堂今天的成長,除了是教牧同工與信徒領袖同心努力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看見上帝對這堂會的祝福與保守。
小結
雖然戰前與戰後的沙田區福音工作,彼此有著不一樣的傳統和背景,但是兩者卻有著共同的存在意義,那就是表徵著中華基督教會十分看重在沙田區傳福音和社會服務的異象與使命。雖然昔日第六區會在沙田開荒,正準備發展成更具堂會規模之際,卻因戰亂關係而被迫結束,但深信今天的沙田堂已延續了它的使命,繼續在沙田區見證基督。
[1] 《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不定期特刊第四期,1939年3月,頁4,19-22。
[2] 因特刊的堂會名單只記錄了新界沙田,而非新界沙田堂,故此筆者推測那是未正式獨立的堂會。《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特刊》第十五屆年會特號,1940年6月,頁13。
[3] 《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月刊》第五期,1941年,頁10。
[4] 創啟地區是到封閉國家宣教的統稱,以此來表達是為了保護宣教人員的人生安全,以及福音事工得以順利運作。
作者簡介
最新文章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一篇特稿:好好事奉主! / 梁國強
2025 年 1 月 1 日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