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世代中教會的角色/梁家麟
筆者按:承蒙《宣訊》編委邀約撰寫這個題目,由於這是長時期的思考課題,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一寫便萬多字。篇幅只容許不到五分之一,所以決定砍掉對亂象的所有診斷,獨留其中一個建言。請多包涵。
香港教會在內外交困當中。我們的發展呆滯,事工繁多,效果不彰,信徒人數不增反減。我們缺乏打拼方向,舊有模式疲憊,新的出路尚未尋得。我們缺乏向心力,再沒有一呼百應的屬靈領袖,沒有統攝人心的異象方向,沒有主流的事工發展進路。我們的領導層出現危機,缺乏具條件的接班人,牧者與信徒領袖協調困難。我們的年輕一代流失,向青少年佈道的機遇有限,教會老齡化。我們面對眾多責難,連持守最基本的教義和倫理價值也備受攻擊,而攻擊者壓倒性來自教內。權威失落,形象剝落,言説啞音,行動進退失據。一言蔽之,我們迷失了方向。[1]
面對如斯亂象,教會可以設想的出路是固本培元。
固本培元
固本有兩方面:第一是堅持福音信仰,高舉聖經權威,在基本教義和倫理原則上決不妥協讓步。我們關懷信息的有效性,卻不會以信息的真確性來交換。並且,眼前某些人的喜歡與否,不會原則性地便判定了信息的有效性。這是個多元的世界,我們的信息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能討所有人的喜歡的,在世的耶穌基督也沒曾經歷過;我們相信,對祂而言,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若有人宣稱,教會若不改變所傳遞的信息,便將丟失某個群體(譬如一整代年輕人)。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質疑作此宣稱的人的代表性,他們並不代表整個大群體。即或作宣稱的果真有若干數量的成員(譬如想擁立耶穌為王的政治彌賽亞派),耶穌下面的教導也是針對群體而非個人的。對那些拒絕我們的人,耶穌吩咐門徒離開那家或那城,並在離開時,「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太十14)。
除非有特別的神蹟,否則我們不易讓有某個強固信仰(包括唯物主義)的人皈信基督,這是必須接受的事實。所以,懷有強固政治性或社會性的宗教信仰的人,我們不易討他們喜歡。惟是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康健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才需要,耶穌來是要召罪人悔改;那些自以為義的人,便由他們自吹自擂吧。
我無意説得視某些人為敵人,與他們徹底割席。恰好相反,傳和平福音的我們,決不與任何人為敵,連跟某些人長期爭辯,或在各據立場各自表述時牽動負面情緒,我也認為是極大的浪費。連要愛的人也沒有足夠時間去愛,還對人恨甚麼呢?我們專注向願意正視自身的罪、謙卑聆聽基督對他們呼喚的人説話,努力愛他們便是。
謹守福音使命
固本的第二方面自然是謹守福音使命。教會是為福音使命而存在的,離開福音使命,教會便不再是教會了;必須直言,有許多教會是將傳福音變成點綴性的事工,花了絕大多數時間精力在其他所謂屬靈事工之上。這些不務正業的教會其實是在剝落其教會性,或許變成一個靜態的、文化上(甚或經濟上)具排他性的人間宗教組織,各種不三不四的混亂現象正由此衍生。
我們的福音使命自然是以耶穌基督所頒布的大使命為本,並且以耶穌和使徒的作為為榜樣。不要聽信耶穌連睡覺和喝水都有政治性的胡扯,我們的主從來不做時事評論或社會分析或宗教對話;祂不畏強權,但直接譴責強暴的言説也極罕有,卻專注向那些困苦流離的小老百姓,傳揚天國的福音。[2]
我們已不復是大英帝國殖民地,不要再視香港為基督教西方(Christian West)的一員。香港是東方人的社會,基督教僅是極少數派,絕非文化和社會的主流。我們從未邁入「基督教時期」,不要奢談甚麼「後基督教」。
用非專業的語句解説:坊間所有「後基督教」的論述,不外乎兩個想法和做法:第一是「打大佬」:視基督教為過氣大佬,圍剿痛打,以批判大佬來為自己定位,批判就是建立。第二是「吃老本」:就像不少富二代不再營生,搞些小投資,其餘時間便吟風弄月,玩樂人生;教會裡不少信二代,對傳福音的負擔幾近於零,常常批評上一代過分注重佈道植堂,卻又要求依附在上一代佈道植堂的成果之上經營他們的趣味事業。
筆者明白教會的佈道和植堂事工正處於瓶頸階段,過去七、八十年代持之有效的模式已告疲憊,造成事工多、果效少的局面,不少同工因此都感到沮喪。但我們必須繼續對佈道和植堂的使命懷有信心,對我們的信仰和福音抱持信心。千萬不要誤信因為不做時評,所以收視率減退的讒言;須知道,無論是教外抑或教內的時事評論員,比我們更不受歡迎。
時代轉變,事工模式得與時俱變。我沒有簡易答案,但我的認信是:做比不做好,專心做,總會有些果效。我們不是批評街頭佈道非常沒果效嗎?是的,專注做這個的摩門教近年增長也在滑落中,2016年才有1.59%的信徒增長,這是歷史性的新低。但這個增長數字仍是幾乎所有傳統宗派都不能望其項背的。
我們繼續沿用舊的模式:三福、四律、大型佈道、友誼佈道……不要浪費時間批評大型佈道會勞民傷財,我敢斷言作此批評的人沒有奉獻過兩個小錢在(他們認為有效的)佈道事工之上;專注做能力所及而又有負擔的事。批評今天教會所傳的都是財富和健康的福音嗎?那便專注作十架與冠冕的佈道好了。最要緊的是,教會必須嚴謹訂定佈道策略,有決心推動佈道事工,而非虛應故事。
成功在嘗試
建道有位學生非常熱心傳福音。前陣子天氣轉冷,他一時興起到快餐店買了幾杯熱飲,便跟呆坐街頭的老人家傳福音,結果帶了一人信主。上月開放日,學生趁機辦了一個懇親佈道聚會,竟然有百多個親友參加,並有多人信主。沒有效嗎?相對於葛培理而言是,但做比不做好。
與此同時,鼓勵並幫助個別同工和信徒探索新的佈道和植堂模式,凡事皆可行,凡事皆有可能,自古成功在嘗試。教會要做的,是盡量開放平台,提供想像和實踐的空間,不要太多統籌,不需整齊一致。無論如何,動動嘴皮絕對改變不了世界,世界只能藉行動而改變,搬動理論,做天馬行空的假説,肯定於事無補。
讓教會繼續堅持教會的立場,扮演教會的角色:佈道、聖禮、教導,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是超越時代(保羅的説法是「無論得時不得時」)的使命。
[1] 筆者曾寫了一篇文章:〈迷失方向的香港教會〉,收《建道通訊》108期(2017年1月)。文章招來許多批評,卻更突顯筆者所説的現象。
[2] 我不是説耶穌不做,我們便不能做時事評論或社會分析或宗教對話。聖經沒有禁止的,我們都可以做。但我們總不能宣稱,若不做時事評論或社會分析或宗教對話,便沒有盡時代守望者的責任,便失卻教會的身分和使命。不做的人是更振振有詞的。
原載於《宣訊》220期,2018年4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
最新文章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一篇特稿:好好事奉主! / 梁國強
2025 年 1 月 1 日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