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衡博士
神學研究部副教授 /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總監 / 中國文化研究系主任/出版事工統籌
陳博士主要教授中國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史等科目。研究範圍包括日本侵華時期中國及香港基督教史、中國教會合一運動史、中國政教關係史、二十世紀華人教會人物研究等。出版著作有《太陽旗下的十架:香港日治時期基督教會史(1941-1945)》、《合一非一律:中華基督教會歷史》、《紅火淬煉:近代中國基督教政教關係史(1911-1952)》、《建道神學院學生佈道團百年史》。
- 道學碩士,建道神學院,2003
- 神學碩士,建道神學院,2006
- 宣教師,中華基督教會沙田堂,2003-2008
- 客席研究員,同志社大學(日本京都),2010-2011
- 哲學博士,建道神學院,2012
- 義務宣教師,中華基督教會沙田堂,2008 -2020
- 義務宣教師,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2020
- 建道神學院 2012 – 至今

2020 年 4 月 1 日
倫敦會來香港傳道的先行者:理雅各牧師/陳智衡
若要追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的歷史源頭,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肯定是最初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今天的合一堂、灣仔堂、聖光堂和新界傳道會所成立的堂會,都是倫敦傳道會在香港所結的果子。
2019 年 7 月 1 日
【建道120周年系列】第二篇:把建道從梧州帶到長洲的劉福羣牧師
建道聖經學院經過翟輔民牧師、趙柳塘牧師和黃原素牧師帶領後,本來已經由華人領導的建道,因黃原素牧師身體不適的緣故,院長_職再次由傳教士擔任。
2019 年 6 月 1 日
務要傳道:內戰時期的中國教會/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 主編
由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系、近代史研究中心、中國研究課程,與建道神學院合辦,中國基督教史學會協辦,以「內戰時期的中國教會」為主題,在2017年6月16及17日舉行第十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務要傳道」取自《聖經》的經文(提後4:2)描述了內戰時期的中國教會在百般的困境中,「無論得時不得時」也堅持傳福的精神。
2019 年 4 月 1 日
【建道120周年系列】第一篇:建道根基的孕育
2019 年,是建道神學院 120 周年紀念。在這一百二十年間,建道神學院培訓出不少忠心又良善的僕人。他們在不同地方服侍,傳揚主的道,訓練主的門徒。
2019 年 4 月 1 日
國不攻打國:戰爭與和平史學論集/劉義章、張雲開、陳智衡 主編
本論集收錄是次會議主題演講及史學論文共十七篇。誠然,「復和的基礎在於承認錯誤、尋求被加害者的原諒,及懇求上帝的寬恕。」祈願人類能以史為鑑,以基督的大愛解決爭端。
2018 年 9 月 1 日
建道神學院學生佈道團百年史/陳智衡
本書以建道神學院學生佈道團為題,旨於探索該團的源起、發展與轉變,呈現佈道團在時代中的探索。本書重新從史料出發,回顧學生佈道團百年間所塑造的「開荒、吃苦、火熱」精神,敘述其在中國與香港社會中參與和付出,並反思佈道團在神學教育中的位置與影響。
2018 年 7 月 1 日
籌辦神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的思想點滴/陳智衡
建道神學院一直重視訓練時代工人,為教會宣教工場培訓合適的人才。若神學生完成基礎神學訓練後,學院一直提供校友進深研究的學習,讓傳道牧者按其興趣對不同領域議題作深入的學術探究。這除了讓研究成果可以貢獻教會之外,一個又一個的學人牧者亦因此而誕生。
2018 年 5 月 1 日
我信所以說話:梁家麟院長六秩壽辰紀念祝賀/張雲開、陳智衡 主編
這是一班曾受教於梁家麟院長的建道校友,及與梁院長同工所獻呈的禮物。賀集內容分「良師益友」、「心繫中國」和「教會優先」三部分。
2017 年 6 月 1 日
恆與變之間:1949年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論集/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 主編
本論文集以「1949年後的中國基督教」為題,彙集海內外學者共二十一篇學術論文,內容涵蓋「通論」、「政教關係」、「區域視野」、「教育」、「人物、思想研究」及「香港」六個領域,書寫基督教於學術、社會、教會內等等各種演變與抉擇。
2017 年 5 月 1 日
周流四方:五十至六十年代建道校友的宣教/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 主編
建道校友於長洲小島薪火相傳,認定宣教使命,奉召出發。沒有回家的路,沒有後方支援,就憑信心勇氣順著大潮流;或隨個人際遇,或隨華人散居,從內地到東南亞再到歐美各地,在環境匱乏中設法建立教會,凝聚信徒群體。
- 1
- 2
著作﹕ 專刊與書籍
著作
- 陳智衡著。《建道神學院學生佈道團百年史》。香港:建道神學院,2018。
- 陳智衡著。《紅火淬煉——近代中國基督教政教關係史(1911-1952)》。香港:建道神學院,2016。
- 陳智衡著。《合一非一律:中華基督教會歷史》。香港:建道神學院,2013。
- 陳智衡著。《太陽旗下的十架:香港日治時期基督教會史》。香港:建道神學院,2009。
編著
- 劉義章、張雲開、陳智衡主編:《國不攻打國:戰爭與和平史學論集》。香港:建道神學院,2019。
- 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主編:《務要傳道:內戰時期的中國教會》。香港:建道神學院,2019。
- 張雲開、陳智衡主篇。《我信,所以說話:梁家麟院長六秩壽辰紀念視賀文集》。香港:建道神學院,2018。
- 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主篇:《恆與變:1949年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論集》。香港:建道神學院,2017。
- 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主編。《變局下的西潮:基督教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建道神學院,2015。
學術論文
- 陳智衡,渡辺祐子訳。〈香港のキリスト教の社会参与に関する研究 1841年から2019年まで〉《紀要》53號(東京:明治学院大学キリスト教研究所,2021),155-190頁。
- 陳智衡。〈被消失的中國宣道會(1949-1958〉(2020)。發表於「香港宣道會前路研討會(2020)」。未刊稿。
- 陳智衡。〈香港基督教的社會參與初探(1841-2019)〉(2020)。未刊稿。
- 陳智衡。〈香港日治時期佛教與基督教推動和平觀念的異同〉(2020)。發表於「宗教視閾下的亞洲共同體之和平(2020)」。未刊稿。
- 陳智衡。〈聖職與俗職之間:以巴色會的彭樂三為個案探討〉。發表於「第十一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華人教會與普世基督教」(2019)。未刊稿。
- 陳智衡。〈香港日治時期中日教會領袖的接觸與互動(1941-1945)〉,王成勉主編:《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台北: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9)。頁109-130。
- 陳智衡。〈戰後中華基督教會「大中華」合一擴展的嘗試:以南洋及台灣為個案探討〉。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主篇:《務要傳道:內戰時期的中國教會》。香港:建道神學院,2019。頁307-332。
- 陳智衡。〈少年王明道的信仰轉折〉。發表於「建道神學院.神召神學院之學術交流會:社會參與.靈性.靈恩(2018)」。未刊稿。
- 陳智衡。〈恐懼陰霾下的抉擇〉,張慧嫈主編:《戍守雲開:佔領運動後教會十堂課》。香港:德慧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18。頁3-40。
- 陳智衡。〈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學生佈道團的歷史承傳(1949-1960) 〉。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主篇:《恆與變:1949年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論集》。香港:建道神學院,2017。頁545-553。
- 陳智衡。〈香港聯合教會計劃的歷史〉。發表於「香港的歷史興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未刊稿。
- 陳智衡。〈滕近輝牧師與戰後香港教會合一問題爭議〉《建道學刊》。第四十五期。2016年6月。頁93-107。
- 陳智衡。〈早期中國共產黨對基督教會的衝擊(1921-1935)〉。發表於「戰爭與和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對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教育政策的回應〉《建道學刊》。第四十三期。2015年1月。頁131-165。
- 陳智衡。〈戰後香港中華基督教會歷史初探(1945–1956)〉《景風》。第十三期。2014年。
- 陳智衡。〈中共建國前後崔憲詳的掙扎與抉擇〉《建道學刊》。第三十九期。2013年1月。頁233-274。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教會中心」的嘗試〉。黃文江、劉義章、郭偉聯主篇:《法流十道:近代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香港:建道神學院,2013。
- 陳智衡。〈抗日時期基督教會的軍人服務──基督教負傷將士服務協會史述〉《建道學刊》。第三十三期。2010年1月。頁61-109。
書評
- 陳智衡。〈評查忻:《旭日旗下的十字架:1930 年以降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下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建道學刊》第 29 期(2008),頁 221-224。
- 陳智衡。〈評王雪:《基督教與陝西》〉。《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集刊》第 8 期(2008/2009),頁 116-118。
其他文章
- 陳智衡。〈首位華人牧師何福堂〉。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754期。2020年6月。頁4。
- 陳智衡。〈倫敦會來香港傳道的先行者:理雅各牧師〉。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752期。2020年4月。頁4-5。
- 陳智衡。〈晚清時期鼠疫的歷史反思:基督徒為了甚麼而存在?〉《時代論壇》第1698期。2020年3月15日。頁2-3。
- 陳智衡。〈新時代的建道掌舵人〉《建道通訊》。第197期。2019年10月。頁5-7。
- 陳智衡。〈把建道從梧州帶到長洲的劉福羣牧師〉《建道通訊》。第196期。2019年7月。頁5-7。
- 陳智衡。〈建道根基的孕育〉《建道通訊》。第195期。2019年4月。頁6-9。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的傳道工作〉。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733期。2018年9月。頁4-5。
- 陳智衡。〈籌辦神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的思想點滴〉《建道通訊》。第192期。2018年7月。頁14。
- 陳智衡。〈建道消失的檔案:重尋佈道團的真實面貌(下)〉《建道通訊》。第190期。2018年1月。頁15-17。
- 陳智衡。〈從「大媽舞」現象初探中國教會的傳教策略〉《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66期。2018年1月。頁1-5。
- 陳智衡。〈建道消失的檔案:重尋佈道團的真實面貌(上)〉《建道通訊》。第189期。2017年10月。頁14-16。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九十周年對今天教會的啟迪與反思〉。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721期。2017年9月。頁6-7。
- 陳智衡。〈基督新教來華二百一十週年對今天教會的啟迪與反思〉。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719/720期。2017年7月/8月。頁4-5。
- 陳智衡。〈佈道團歷史性與時代性的反思〉《播種人》第82期。2017年6月。頁8-10。
- 陳智衡。〈宗教改革五百周年對今天教會的啟迪與反思〉。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713/714期。2017年4月。頁4-5。
- 陳智衡。〈手執家傳之寶:佈道團文字工作過百年的挑戰與貢獻〉《播種人》第81期。2016年6月。頁11-14。
- 陳智衡。〈淺談中國基督教政教關係變遷〉《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64期。2016年4月。頁1-9。
- 陳智衡。〈歷史文物展覽:二戰後中國基督教變遷〉《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64期。2016年4月。頁10-11。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與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有甚麼歷史淵源?〉。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 695/696 期。2015 年 7/8月。頁 5。
- 陳智衡。〈從「文獻資料室」到「歷史文物展覽室」〉《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63期。2015年5月。頁1-2。
- 陳智衡。〈建道學生佈道團百年簡史〉《建道通訊》。第179期。2015年4月。頁10-14。
- 陳智衡。〈為甚麼首兩屆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總幹事是由外國傳教士擔任〉。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 690/691期。2015 年 2/3月。頁 4。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首位女牧師是誰〉。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 689 期。2015 年 1月。頁 2。
- 陳智衡。〈本土意識對香港教會的影響與挑戰〉《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62期。2014年11月。頁1-11。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成立的原因和目的是甚麼〉。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 683/684期。2014 年 7/8月。頁 6。
- 陳智衡。〈中國教會的社會角色與政治參與史略〉《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60期。2013年10月。頁10-13。
- 陳智衡。〈丁光訓主教與中國教會〉《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59期。2013年01月。
- 譚愛真口述,陳智衡記錄與整理。〈遺忘的記憶:譚子近牧師〉。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 618/619期。2009 年 2/3 月。頁 6。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曾在香港消失的日子〉。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 622 期 。2009 年 6 月。頁 9-10。
- 陳智衡。〈中華基督教會沙田堂簡史〉《中華基督教會沙田堂廿五周年紀念特刊(1982-2007)》。香港:該堂,2007。頁 4-8。
- 陳智衡。〈沙田堂的終斷與延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 601 期。2007 年 9 月。頁 7。
- 陳智衡。〈馬禮遜牧師對文字及教育工作的貢獻〉。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馬禮遜牧師來華傳道二百周年紀念專輯(1807-2007)》。2007 年 8 月。頁 1。
- 陳智衡。〈二百年前的帶職傳教士 – 馬禮遜〉。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編印。《匯聲》第 599/600 期。2007 年 7/8 月。頁 5。
- 陳智衡。〈為香港建立屬靈天幕的反思〉《時代論壇》第877期。2004年6月。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