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嘢時代啊!仲去讀神學?」 / 葉松茂

「乜嘢時代啊!仲去讀神學?」(「現在是甚麼時代啊!過要去讀神學嗎?」)這應該是現今許多信徒的疑問。我覺得有這個懷疑的信徒分為三類,首先是正在考慮獻身全職事奉作傳道人或宣教士,但仍不能確定,自己在這個大時代中是否真的有呼召全職事奉;第二類是覺得在這個時代自己就不需要甚至不應該考慮全職事奉了;第三類就是覺得在這個時代,即使全職事奉亦並不需要讀神學。

對第一類正考慮獻身的人,我希望幫助你思考:在這個大時代中,上帝是否真的呼召你全職事奉。

對第二類人,即是在這時代中根本完全沒有考慮獻身的信徒,我更希望鼓勵你認真想一下:你是否願意,在這個時代之中開放自己的心靈,讓上帝挑戰你,開始認真考慮獻身。

本文最後才處理第三類人的疑慮。

正正是這時代 需要全職事奉

因為在建道的工作及我自己的研究,我每年訪問很多傳道人、神學生和宣教士。或許有些教牧同工真的很離地,無法回應這個時代及現今世界的需要。但是有很多宣教士和教牧同工正在回應這時代的最真實的、最深層的需要。

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呢?整個世界在經歷巨大的改變,戰禍帶來不安,社會走向兩極化,科技帶來挑戰及機過,貧富懸珠,矛盾加劇。香港經過移民潮之後,經濟低迷,社會充滿壓力與焦慮,人心迷茫。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而教會就是神的家,是彼此相愛的群體,不少全職事奉的同工通過全人關懷和生命轉化,在這個時代作鹽作光。

有教會在每主日下午專為大量露宿者開設崇拜和小組,最後每位露宿者獲派飯券。曾經參加過這聚會的義工告訴我,崇拜中充斥各樣難氣味,但是眾義工都願意忍受,而且每次完結之後還需要進行清潔。為什麼他們願意參與呢?因為他們的幾位教牧同工都帶頭一起做,而且這幾位同工都是他們的門訓導師,曾經用兩年時間與這些義工深入培訓。露宿者是社會底層最困難的群體,困難不是單純在於他們的經濟問題,更多是他們有各種沉溺,也有各種人際關係的巨大問題。連社福機構也不願意投入足夠的資源長期關懷他們,去轉化他們的生命。但我就認識不同教會的幾位教牧同工,帶領信徒,長期與這些露宿者同行,真實地使他們生命轉化。部分露宿者從前與所有親友都沒有接觸,但在教會的小組重新找到朋友,重新與其他人生命結連。更有街坊跟從主耶穌之後,放下從前扭曲的人際關係,重新建立健康的支援網絡。

在惶恐不安的時代中,青少年如何面對自己的困惑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呢?一個中學生在學校面對同學的欺凌,走投無路之際,教會的教牧同工每個月約她個別見面,在當中讓她看見主耶穌無條件的接納,重建她的自我形象,最後幫助她修復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她後來更帶領不少同學信主,回到教會,一起經歷主的大愛和教會中的彼此相愛。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一個信徒沒有認真考慮是否獻身全職事奉,一般都會說是因為自己沒有感動。但背後的真相,有時候就是他沒有打開屬靈的眼睛,看見世界福音的需要;沒有看見,當然就沒有感動。Out of sight,out of mind!沒有看見,其實連想都不會想,更不要說感動。上帝是在這些有血有肉的真實生命中感動我們的。如果你每年都去一次短宣,在旅程中打開你的心眼,就會看見不同的需要,就會被感動。有一位大學生過去幾年都去一個戰禍連年的國家短宣,注意到街上到處都有街童,後來發現連當地人都不理會他們。上帝就感動她,立志做宣教士去服侍這些街童。

其實在自己的社區,認真打開雙眼,也可以看見不同的需要。一群弟兄姊妹一起在社區做探訪及調研,原意最尋找貧窮人去服侍。但那社區的居民實在太富裕,根本找不到貧窮人。但後來他們接觸到大量「心靈貧窮」的長者,原來社區內大量的年輕父母帶著兒女移居海外,留下年長的父母在香港。於是這位教牧同工帶領信徒,針對這些長者開展事工,探訪他們,關心他們,帶領他們信主,在他們孤獨的晚年帶來愛與關懷。

另外有一位姊妹,多年前參加短宜去了東南亞,在工場親自看見一個宣教士獨力營運一個學生中心,幾十個學生住在那裏,這宣教士獨力應付這些學生的起居生活和教有,當然更要幫助他們認識耶穌和屬靈生命成長。這位姊妹在短宣中的靜修反省時間,走在一條橋上,遠遠望見當地農民在種稻米,這辛勞的景象,令她想起一句經文:「他對他們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路加福音10:2)她也即時想起當地宣教士的辛勞,明顯人手不足的景況。她深深感受到世界上很多人需要福音,工人嚴重不足,於是心裏向上帝禱告,表示願意讓莊稼的主差遣她,作全職的工人。這位姊妹後來進入建道讀神學,現正在教會當教牧同工。

「乜野時代啊!仲去讀神學?」如果你真實地走進這個時代與這個世界各種場景,就會看見不同的巨大的要,又或者你會看見各位宣教士及教牧同工如何在轉化生命。如果你看見之後,願意打開你的心靈,讓上帝感動你,或者你都會考慮獻身,全職服侍這世代,讓福音的大能轉化這世代。

以賽亞如何回應他的時代

打開你的心眼,看見這個時代的需要,讓上帝感動你,這是蒙召的第一步。大部分全職事奉的人,都有其他的因素推動他們最後決定獻身。讓我分享三個不同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你深深體會到上帝的恩情,你無以為報,決定全時間服事,以回報上帝的恩情,最著名的例子,當然就是先知以賽亞,他在聖殿見到聖潔的上帝,覺得自己是不潔的人,大禍臨頭,馬上要滅亡了,但上帝叫撒拉弗用沾他的唇,赦免他的罪。然後他聽到主的聲音:「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其實上帝並沒有直接呼召以賽亞,以賽亞是毛遂自薦的。他深深體會上帝赦罪的大恩,一聽到上帝在那一個大時代需要工人,就毛遂自遇了:「我在這裏,請差遣我!」因為他覺得理當如此,才能在那一個戰禍連綿的世代,回報主恩。

我訪問不少建道神學院的學生,都是為了回報主恩而獻身的。很多同學都曾經歷十分困難的成長環境:家庭破碎,父母的拋棄,朋輩的排斥…等。更多同學深感自己的不足,例如學業成績不理想,職場的挫折,性格的障礙,但他們也經歷上帝在各種困難之中對他們的浩大的恩情,如:對他們的接納,派遣不同的天使在教會中幫助他們,在關鍵時刻的愛和提醒,很多都是在聚會中想到上帝各種的恩情,深深覺得自己無以為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餘生全時間服事上帝。

所謂普遍的召命都是激進的

第二個因素,就是在認真回應上主對每一個信徒的召命中,「自然而然」發現全職事奉的重要性。不少人分辨上帝對信徒的召命時,會分為「普遍的召命』及「獨特的召命」。上帝呼召你全職作傳道人或宣教士,很多時候被歸類為獨特的召命,即上帝只呼召某些特定的信徒。但我的經驗是,普通與獨特的召命,兩者雖然有差異,但兩者的關係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密切得多。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太28:19-20)這個大使命,是耶穌要求每一個信徒都要努力,使世上所有人都相信主耶穌,並且都願意限從主,遵守祂的教導。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使徒保羅就更勤我們每一個人,把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就是說我們實踐大使命時的態度,應該是毫無保留,全力以赴的。這兩段經文雖然是上主對所有信徒的普遍召命,卻是十分激進的。

不少信徒在自己的教會努力實踐大使命,便會在服侍過程中發現,服侍的對象有很多的屬靈和生活的需要,他自己要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去關顧牧養。然後他又會發現,社區內還有更多未信主的朋友需要福音。他就會逐漸發就能帶領更多現,如果自己全職投入,作傳道人去服侍,人信主,更努力實踐大使命。

聖經對每一個信徒的普遍召命原來就是十分激進的,努力想完成的人,不少最後都發現:獻身全職事奉是回應大使命最有效的方法。反過來說,為什麼很多人都「沒有感動」全職事奉呢?或者是因為很多信徒其實對「普遍召命」的激進要求,根本就不了解,又或者是不願意回應。我的經驗是,全力以赴,實踐大使命的信徒,很多時候都會體會到全職事奉對大使命的重要。

真的需要獨特的呼召?

最後一個推動獻身的因素,也是最多牧者談到的一個,就是上帝給你一個確切的呼召——清楚的上帝的聲音、甚至是一句上帝給你的經文——以確認你作全職事奉的獨特的呼召。我無意在此詳細討論這種呼召數背後的聖經和神學基礎,況且這討論也不是我的專長,但這種呼召觀在華人教會根深蒂固是事實,所以我根據接觸大量的神學生及教牧同工的經驗,作出一些觀察。

第一,很多強烈的呼召,其實是蒙召者先被其他因素感動的。你可能先看見世界的需要,又或者深刻體會天父的恩情,又或者你正在努力實踐大使命激進的要求。而這些因素都是需要你先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房,所以這呼召不單單是上帝的工作,也需要你自己的開放性。

第二,這些呼召經驗,很多是上帝透過不同聚會、營會與屬靈導師,在幫助我們突破心中對全職事奉的各種心結。心結有時是我們感受到的外在的困難:家庭的限制和經濟的壓力;有時是內在的困擾:自我形象和對傳道人的身份的認知;更多時候,所謂心結只是不願意離開生命原有的軌道,畢竟人都是慣性的動物。突破盲點和心結那一刻,還有當頭棒喝的感覺,變成各人強烈的主觀呼召經驗。

第三,無論你有沒有強烈的呼召感動,都必須有熱切渴慕聖工的心,和教會可以印證的努力事奉的經驗。保羅決定讓提摩太加入他的宣教團隊,聖經沒有明言提摩太是否有獨特的呼召經驗,但就清楚表明「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Andy Stanley的父親是一個教牧同工,Andy年輕時親眼看到他父親被收養的堂會解僱,但因為Andy熱切渴慕聖工,他仍然決定獻身全職事奉。雖然他一直感覺不到上帝特殊的呼召感動,但他火熱事奉的心不減,創立了超過二萬人的教會。

還是回到我多次提到的問題,就是很多信徒沒有認真考慮過全職事奉,都會推說自己沒有呼召,沒有感動。我認為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我的觀察是他們自己沒有進入各種屬靈場景,更沒有打開自己的心靈讓上帝感動。首先是我們要認真去看看世界福音的需要,反思天父在我們生命的恩情,全力以赴回應大使命的要求,上帝就有機會在其中感動我們。

獻身之後有必要讀神學嗎?

決定獻身全職事奉之後,有必要進入神學院修讀神學課程嗎?以建道神學院為例,全時間修讀的道學碩士M Div。就是專為準備全職事奉而設的課程。今期的建道通訊,就是由兩個不同的角度分享,為什麼獻身之後,需要入讀神學院。今期有三篇個人的分享,說明在不同的獨特處境,為什麼他們都選擇去修讀神學。有一對我認識了十年的夫婦,在服侍年輕人及做社區關懷,他們分享為什麼面對這個時代的受眾,還需要去讀神學;有一個全職的宣教士分享,為什麼宣教士也應該讀神學;還有一個在機構多年服待的同工,也決定去讀神學。

另外三篇,則分享進入建道神學院,對將來全職事奉有三方面的幫助:(1)對自己的信仰理性上認真的思考;(2)建立未來牧職的同行者群體;及(3)靈性上的預備及培育。

原載於《建道通訊》219期,2025年4月,頁8-12。

作者簡介

葉松茂

拓展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