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靈修神學何去何從 / 李耀全
近年在華人教會中掀起了新一輪討論靈修神學的熱潮,這意味著信徒在踏入二十一世紀之際,仍然渴望尋得真正滋潤他們靈命的途徑。這熱潮最早在七十年代末期於西方興起,當時,以傅士德博士(Richard J. Foster)為代表的靈修運動直捲英美,至八十年代初,熱潮蔓延到亞洲,直至今天(參中譯本《屬靈操練禮讚——靈性增長之道》,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1982)。在現代主義之下,宗敎被邊緣化,科學主義及理性主義則被高舉。但當現代人在這啟蒙哲學下得不到人生終極的答案時,他們便重新踏上尋求超越的途徑(quest for transcendence)。這正正是後現代靈修神學(spiritual theology or spirituality)熱潮出現背後的主要原因。華人基督敎會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滙點,一方面受中國傳統文化與敬虔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又受後現代多元主義的衝擊,實在無所適從。有些敎會惟有回到個別宗派的背景和屬靈傳統,重申自己的歷史特色。沒有(或能擺脱)歷史包袱的敎會便紛紛轉向「新」的屬靈操練模式,尤其是在敎會組織和敬拜或團契模式上尋找新意。但其實今日我們所需要的,是嶄新的屬靈更新(參李耀全:《屬靈操練與生命關懷》,更新資源,1998)。
筆者無意在這有限的篇幅中追溯現時華人敎會靈修觀念背後林林總總的成因,只是嘗試指出現代信徒所需要的靈修神學基礎與其屬靈操練,一方面不能單單重申個別屬靈傳統的特色,為復古而回到某些已過時的早期敎會及中世紀的屬靈操練模式,另一方面亦不能單為適合後現代人的思潮與感觀上的需求,而轉向新穎但缺乏神學基礎與深度的靈修生活與集體敬拜。我們所需要的靈修神學與操練,既要參考但亦要超越所有主流的屬靈傳統,回到聖經穩固的基礎上,並且要能回應後現代人心靈的渴求。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靈修神學的討論,我們可以概略地把它分成幾個重要的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傅士德等學者讓我們重新發現(re-discover)屬靈操練的重要層面與途徑,就是內在的操練(默想、禱告、禁食、[聖經]研究)、外在的操練(簡樸、獨處、順服、服事),和團體的操練(認罪、崇拜、導引、慶祝);這些學者並且重新介紹一些尤其被福音派棄置的操練模式。第二階段,討論集中於追溯這些操練模式背後的歷史與其有關的傳統,因為我們發覺,原來我們的敎會觀與敎會歷史,是由使徒時代直接跳到宗敎改革後的新敎時代的,因此我們有需要補上其間的空白,和溫習歷史的功課。可惜在這過程中,我們往往不自覺地回到復古之路。有見及此,各敎會主流紛紛重申自己傳統的特色,急於指出他們與別不同的地方。筆者身為福音派的學者,絕對肯定福音派的立場,完全認同福音神學,亦同意信徒該珍惜自己敎會和宗派的寶貴傳統;但聖經的真理並不是任何一個派別的專利品,過分強調自己派別的靈修特色,只會導致忽略聖經其他的敎導,最終使我們失去整全的屬靈觀。
可喜的是近年靈修神學的討論已踏入一個新的階段——一種更成熟的探討。二十多年前(1978年)傅士德所寫的《屬靈操練禮讚》面世,經過了整整二十年(1998年),傅氏又寫成另一巨著Streams of Living Water: Celebrating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Christian Faith (Harper Collins, 1998)。在這一本新著中,傅氏成功地跨越敎會歷史上各主流派別(例如天主敎、東正敎、新敎、新派丶保守派、靈恩派等),以屬靈神學不同的重點作為架構,包括充滿祈禱、敬虔德行、聖靈能力、有憐憫心、聖經中心和敎會聖禮的生命(參李耀全:〈後現代主義與敎牧關顧〉,《心靈輔導》,建道神學院,即將在2002年1月出版)。作者強調屬靈操練是一個進程,由默觀至道成肉身,不同操練的途徑把信徒由靈命的內程帶進靈命的外程。這才是一種整全的靈命更新,和靈修神學該走的路線。
與此路線相同的,有另一位靈修神學的學者布雅博士(Kenneth Boa)和他的新著Conformed to His Image(Zondervan,2001)。布雅把靈修神學(Spirituality)形容為一顆多面的寶石(A gem with many facets),共分十二面重點:愛的關係(relational)、面向永恆(paradigm)、重視操練(disciplined)、新的生命(exchanged life)、正確動機(motivated)、整全主權(holistic)、重視成長(process)、聖靈充滿(spirit-filled)、屬靈爭戰(warfare)、門訓培育(nurturing)和肢體生活(corporate)。屬靈寶石的每一面都與信徒靈命增長有關,以信徒在主裡面的生命為中心。這樣的重點可使我們離開屬靈操練模式與方法,不受制於某種屬靈歷史傳統與派別,只按聖經全面的真理探討靈修神學與其屬靈操練的途徑。二十一世紀的敎會要進一步考慮後現代人所受的心靈衝擊,採用的屬靈操練模式必須符合他們的需求。華人敎會也要同時了解中國文化對華人信徒的影響,好讓文化因素不但不成為屬靈成長的攔阻,反而成為有利於培育靈命的處境。這正是二十一世紀華人敎會靈修神學的議程。
原載於《建道通訊》126期,2002年1月,頁5-6。
最新文章
「牧範」與「硬淨」! / 梁國強
2024 年 11 月 1 日
【代院長的話】神學教育的生命迴響 / 高銘謙
2024 年 10 月 1 日
【屬靈導引】屬靈導引—一門失落的藝術 / 董智敏
2024 年 10 月 1 日
编辑精选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