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耀榮牧師在京都的「覊絆」】 / 游林智妍

「覊絆」從字面給人的意思是束縛和絆倒。網友在網上也有類似的分享,還特別指出「覊絆」是人與人之間關係上的束縛和絆倒。不知不覺地把「覊絆」蓋上「浪漫」的感覺,不單是男女之間有覊絆,凡是人與人之間都有。在馮耀榮牧師講述下的「覊絆」更是日本人生活和文化的家常事!

馮牧師於去年(2012-2013年度)往日本京都渡過了一年的安息年,居住在京都同志社大學 (Doshisha University) 的宿舍裡,目的是為完成撒母耳記上釋經書。這大學設有神學研究部 (Doshisha School of Theology),專注研究一神論如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馮牧師告訴筆者在日本生活時常常在電視新聞報導中看到「覊絆」這兩個漢字,原因是日本人的文化恰是「時刻覊絆」。在日本的社群生活中,「人」是其中一份子的觀念很重,每一個日本人屬於一個社區、組織、民族、國家!在個人主義被高舉的時代,日本人仍然相當團結,在他們的社會裡,「覊絆」這詞彙沒有貶義,就是習慣生活中有覊絆,因為大家有某些特定的關係連結起來,於是做起事來便要顧及這層層疊疊的關係。

馮牧師又說:「香港人認識日本人很喜歡創作偵探推理小說,但其實他們罪案率低,其中的原因是他們個人與社群習慣連結得緊密,個人犯了錯,便產生覊絆,也影響其他人產生覊絆。」(馮牧師更把覊絆細微地解釋為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糾纏,不褒不貶的一個中性詞彙。) 為什麼馮牧師這麼探究「覊絆」——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糾纏?是因為他在研究掃羅,在撒母耳記上其中一幕便有「撒母耳與掃羅的覊絆」。

撒母耳記上九至十五章講述由掃羅被膏立為以色列王 (其實是以色列民哀求耶和華給他們立一個王),以至被廢棄——耶和華的話臨到撒母耳說:「我立掃羅為王,我感到遺憾,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 撒母耳就很生氣,終夜哀求耶和華。(十五10~11:和合本修訂版) 撒母耳與掃羅的關係一直好好的,第十六章1節上講到耶和華對撒母耳說:「我既厭棄掃羅作以色列的王,你為他悲傷要到幾時呢?……」撒母耳為掃羅悲傷,耶和華深深知道。在這兒覊絆出現,撒母耳卻不是立即順服神另立新王,竟然回答祂說:「我怎麼能去呢? 掃羅一聽見,就會殺我。」(十六2上)

撒母耳在理性的層面知道要順服神,他說:「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說謊,也不後悔,因為祂不是世人,絕不後悔。」(十五29) 不過在感情的層面卻很難過,撒母耳向掃羅講完廢王的消息後,聖經講述:「撒母耳回了拉瑪。 掃羅上他所住的 基比亞,回自己的家去了。撒母耳直到死的日子,再沒有見掃羅。但撒母耳為掃羅悲傷,因為耶和華遺憾立掃羅為以色列的王。」(十五34~35)

馮牧師把撒母耳與掃羅之間的覊絆講得很有趣,他亦論到掃羅與大衛之間的覊絆,恍如討論戲劇 (Drama),劇力萬鈞!令人很想追問劇情和箇中原因。

釋經書當然留給馮牧師去寫,但筆者對重遊撒母耳記上有很多新體會。掃羅的確是悲劇,不過當中有不少深刻動人的金句,例如:「聽命勝於獻祭, 順從勝於公羊的脂肪。」(十五22) 以及「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十六7)

求神加力!給馮牧師寫出劇力萬鈞的撒母耳記上釋經書。

原載於《建道通訊》14期,2014年1月,頁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