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的避難處/高銘謙

我們身在亂世,如何自處?如何經驗信仰?

談「避難所」的前提,是患難;沒有患難,人便不能經驗何謂避難所。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詩四十六1-3)

詩篇四十六章1-3節中,「在」這介詞重複了5次,當這介詞連接不定式(infinitive)時,便需要譯作「在……時」;如此,這5個「在」出現於以下位置:

1. 在患難中(第1節);2. 在地改變時(第2節);3. 在山搖動時(第2節);4. 在海的心(第2節);5. 在它的漲起(第3節)。

這5處的「在」,指出了經驗神作為避難所的場景(「在」)與時刻(「在……時」)。避難所的經驗不在安穩與自在的場景內,而在失控、無助與乏力的時段中。患難似乎是讓我們經驗避難所的原材料。

神作為避難所,不是為了讓我們脫離這些失控的「在」,而是讓我們看見即使這些「在」那麼具壓倒性,主也應許我們能「不害怕」(第3節)。正因我們處於這些困擾的「在」,我們才明白甚麼是由神而來的「力量」與「幫助」(第1節)。

經文用了很多自然界的圖象,說明這些「在」的時刻及場景,我們更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個類別:(一)地與山,也就是地面上的類別。地面一般不會搖動,詩人卻經歷地動山搖,讓人想起耶和華降臨西乃山時的情境。神的同在是人不能掌握的,就如地動山搖,說明人所能控制的領域實在有限,我們不能把眼前的安穩視為理所當然;很多時候,人都不能控制大局。(二)海的類別,包括「在」海的中心及「在」海漲時,這叫我們想起約拿先知的經驗,就算他決心逃避耶和華的呼召,神讓他看見在魚腹中的他,生命不能由己作主,不能夠控制死亡。他只有「在」這個海中心,才第一次向神發出禱告,明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及使命來回應神。

當我們處於安穩的伊甸園,便以為自己能呼風喚雨;但當我們走進讓人卻步的流淚谷,才明白自己多麼不堪一擊,才明白自己能掌控的東西是那麼少,才體會原來自己不是神,才會開聲呼求神介入,才明白甚麼是避難所。

當今亂世,政治不穩,民攻打民,國攻打國,疫病流行,我們都明白這是末世,只是我們不能接受這是末世中的亂世而已。可是,如果我們「在」這些讓人焦慮的處境,便等於進入神作為避難所的場景。在其中,我們可以盡情流淚,盡情悲哀,盡情吶喊,盡情地哭。但當我們盡情釋放自己真性情的同時,千萬不要對祂失去盼望。詩篇四十六篇,詩人在失控的海心與翻騰中仍然不放棄上帝,認定神是避難所,原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無論環境多麼無情,神還是我們身處的變數中的常數。

原載於《宣訊》252期,2020年12月,頁2。

網址:https://cmacuhk.org.hk/wp-content/uploads/download/mag/252/pdf/Fullversion.pdf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高銘謙

聖經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