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跨文化宣教準備 / 簡國基
建道廣西梧州聖經學院於1950年在香港復校,當時宣道西差會選用了長洲島上重建後的翟輔民別墅為基址。翟輔民牧師 (Robert Alexander Jaffray)曾經說過一句感人的名言:「若是神讓我選擇的話,我寧願做中國人。我現在是英國人,那不是我的錯,乃是神的旨意。」翟牧師不單是一位遠渡重洋來服侍中國人的宣教士和神學工作者,他更在中國仍被視為宣教工場的年代就鼓勵中國領袖實踐跨文化宣教,並且創辦了中華國外佈道團。曾經是《多倫多環球報》「太子爺」的翟輔民,不單為主捨棄一切並為中國的宣教付出勞苦、智慧和生命,就算到了他退休之年,他仍帶著一眾建道神學院的畢業生去到南洋開荒宣教。
在戰亂的世代,翟牧師毅然選擇了陪伴其他同工堅守前線。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夕,翟輔民病逝於日軍的集中營內。在臨終前,72歲高齡的他心中宣教的火仍未熄滅過,在他的遺物中竟發現他當時仍在思考未來中國的宣教策略。後來,能講得一口流利粵語的翟牧師女兒翟萃珍也被父志所感染,再次來到遠東宣教。建道跨越文化研究部的發展就是建造於翟牧師這種「開荒、吃苦、火熱」的宣教精神之上。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之偷史:
1975年,宣道會西差會決定將建道神學院的行政權移交給香港區聯會,並由滕近輝牧師擔任神學院第一位華人院長。[1] 早於1976年,謝志可博士夫婦 (Jack Shepherd)就在建道設立了第一個神學士差傳科課程,並擔任客座教授兩年。後來,滕牧師和師母更親身前往印尼加里曼丹作短期宣教事奉。[2] 回港後,滕牧師決定要向校方師生大力推廣宣教異象。於1977年,學院設立差傳系,並在次年滕牧師邀請溫以諾博士從紐約回港出任系主任一職。根據溫博士的憶述,在滕院長的支持下,1979年他便在校內開設了宣教早會及宣教團契。當時的團契聚會以關心宣教現況和禱告為主,同學會邀請宣教士報導工場近況和聯繫宣教士以獲取代禱事項,然後分組禱告等。之後,溫博士又開設了差傳資料中心以搜集宣教工場、宣教士近況和差會章程等等的宣教資料,以使宣教團契及早會的內容更充實。在1986年建道開辦了日間宣教碩士課程,並於1999年為著平信徒參與宣教的需要再開始了晚間兼讀的基督教研究碩士(主修宣教學)課程。2006年,宣教系易名為跨越文化研究系。因應同學訓練上的需要,在2013學年,跨越文化研究部更創辦了四年制的道學碩士主修跨越文化研究課程(MDIV-4;同時設有3年制課程 MDIV-3,比較適合已有海外宣教經驗的同學修讀),以讓有心尋求宣教路向的同學可有一整學年的跨文化宣教體驗。2016年,40週年的跨越文化研究系被升格為學部。[3] 為進一步促進華人的宣教研究,在2021年,跨越文化研究部又開設了跨越文化研究博士課程。
回應今天宣教的多元化課程特色:
2026年,將會是建道跨越文化研究部的50週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宣教工人裝備上的需要,今天建道跨越文化研究部提供不同類型和程度的全時間及部分時間課程,其中包括全日制的道學碩士(主修跨越文化研究)、學士及道學碩士結合課程、兼讀的證書及基督教研究碩士,和適合進修宣教士或宣教推動者就讀的跨越文化研究博士課程。雖然課程的類型不同,但是跨越文化研究部卻在訓練時一直堅守「裝備知識、委身宣教、實踐使命」三個導向:
- 裝備知識:在多元主義下的宣教智慧
在後現代的多元主義下,真理變得相對。可是,我們仍深信宣教須扎根於真理的視野,並有堅實的神學立場,同時要與今天的普世宣教需要接軌。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福音永遠都是惟一能拯救人生命和靈魂的途徑。因此,跨越文化研究部的課程包含了聖經、神學、宣教歷史和人類學,當中也討論到全人福音、福音處境化、宗教對話、身份認同、群體歸主策略、營商宣教、藝術和媒體運用等等今日的宣教學議題。在這個既全球化卻又分裂、混亂和對抗的世界中,今天的宣教工人需要一方面好好認識神啟示的真理,另一邊也要了解鄰舍的需要和不同群體中社會的議題。我們面對著其他的意識形態(包括信仰和民間宗教等)和政治角力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好好準備和思考,才能把主耶穌基督的福音信息道成肉身地傳給未信的不同文化群體。
- 委身宣教:堅持信念與建立宣教網絡
幾十年來,建道跨文化學部不單注重知識傳遞,更是鼓勵同學委身於神的宣教使命(Missio Dei)。我們盼幫助每一位同學找到他們自己在上帝宣教這幅大圖畫中的一個角色位置。因此,在同學報讀的第一天,跨越文化研究部的老師就已經開始與每一個同學進行宣教牧養、生命對談、家庭計劃和宣教的人生規劃。而且,老師們跟不少在宣教工場的畢業生也會保持聯絡,並不時關懷、聆聽和建議。另外,由始至終我們也相信,普世宣教理應是一個跨國界的隊工,正如非洲有一句諺語說「如果你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如果你想走得更遠,就請一起走」。因此,長期的宣教委身是需要一個支援網絡的。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天建道全時間及部分時間的畢業同學已遍佈世界的不同宣教工場。此外,我們也跟不同的差傳組織和教會通力合作,推動同學參與或支援宣教。而且,在這個人際關係疏離的時代,我們仍堅持鼓勵同學建立宣教人際關係網絡,其中包括長洲校內和夜間課程的宣教團契組織,及由畢業生們所發起的宣教學會。事實上,歷年來在宣教成長營、宣教團契聚會和跨文化海外實習中認識的同學們,很多也成為了在宣教路上一生的戰友。
- 實踐使命:行動學習並同時集思廣益
建道跨越文化研究部的課程有一個特色,就是理論與實踐兼備,在每個基礎課程的後半部都會有由4星期到9個月不等的海外跨文化實習。我們盼望同學能把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宣教學理論,於真實的跨文化的場景下嘗試運用,並且藉此機會去設身處地了解宣教士的生活和身心靈上所面對的衝擊。同時,透過當地富有跨文化經驗的督導人指導,和回港後的個人反思並與老師的生命對談,讓同學對宣教的呼召有更落地和親身的了解。另一方面,我們也認為有效的使命實踐是需要不斷的反省和學習的,因此,除了鼓勵宣教士在網上或網下參與每年12月和3月的宣教密集課程外,近年跨越文化研究部也致力於發展宣教士和推動者的進修課程,課程包括神學碩士(主修跨越文化研究)和跨越文化研究博士。我們盼望提供空間給華人宣教士和差傳推動者能在這個轉變的時代中反思華人的宣教神學,並且參與普世宣教的討論及貢獻有華人角度的宣教研究項目。另外,我們的非實體宣教研究中心也在積極地記錄不同香港宣教老前輩的事蹟,並組織不同的研究小組,盼望能承先啟後繼續發展未來華人的宣教。
未來的展望與方向:
筆者在工場回港後,發現年青的一代參與普世宣教的模式有很大的變化。因此,跨文化學部將於 2025/26 學年開辦以4科為基準的晚間兼讀宣教召命文憑先導課程 (Life Enrichment Diploma in Global Mission)。同其他跨文化基礎課程一樣,雖然這個是短期課程,但仍然結合理論和實際宣教服侍:在3科半理論課後,仍會有4星期的跨文化實習。實習後也會跟老師個別地有生命對談的機會。我們盼望能幫助學員認識宣教、嘗試修讀正規的跨文化神學課程和為跨文化服侍有最基本的準備。並且,畢業後5年內報名入讀本院其他課程時,同學可申請將學分轉入新課程內,以方便每位同學規劃將來的宣教人生。這課程尤其適合正在尋求宣教服侍方向的弟兄姊妹、差會的準專職或信徒宣教士、有心宣教的年青人、沒有神學學位的宣教士及非傳統形式的宣教工人報讀。
期待在我們其中一個跨文化課程中與你相遇同行。
[1] 梁家麟:《建道神學院百年史》(香港:建道神學院,1999),頁269-270。
[2] 曾錫華:《全是恩典:跨越文化研究系前瞻與發展》《建道通訊》185期(2016年10月),頁18-19。
[3] 同上。
原載於《建道通訊》218期,2025年1月,頁6-10。
作者簡介
![](https://resources.abs.edu/wp-content/uploads/簡國基_S-150x150.jpg)
簡國基
跨越文化研究部助理教授
最新文章
编辑精选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