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點解也要讀全時間神學? / 簡國基

這個題目也是我十幾年前問過的一個重要人生問題。我當時是一個在職集成電路設計師,在主的感召下,我和太太都知道將來要出宣教工場去事奉上帝。專業的身份帶來我進入工場的方便,但是,在建道夜校就讀期間,跨越文化研究部的老師們卻又多次邀請我考慮,繼續完成全時間課程之後才出工場。當然,在誠心的告下,主有明確的指引,可是,事隔多年後,我也有一些理性的個人反思。雖然當時不知道,但今天回看時我更加能體會到主的美善安排。

更了解真理和正統神學立場

今天,可能有熱心宣教的朋友會覺得先讀神學是浪費時間。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堅實的真理和神學根基,我擔心的是我們所傳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信息?我們會不會不知不覺間傳了一個與端?尤其是當我們面對著其他信仰群體的挑戰時,他們跟我們傳的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我們基督的信仰有什麼優勝之處,並與他們展開對話?另外,我們又如何把神的真理,在受眾的文化下不失真地傳遞開去?有什麼佈道策略?有人信主後我們要如何組織?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留意聖經、神學、宗教、文化差異,教會增長和溝通方法媒介等等各方面。在出工場前,我能夠全時間地反省這些問題,實在是恩典。這些思考不單讓我在工場上有話可說,更是幫助我們在異教文化和文化衝擊中可以「生存」下來。

認識教會運作並建立支援網

夜校眼日校的其中一個主要分別,就是跟教會的接觸面。因為日校是全職宣教士或教牧同工的訓練,因此無論是母會和實習教會都會提供更多更深入的事奉參與機會。一來,這讓未來的宣教士能更認識到教會的日常運作,免去日後的誤解;另一方面,在這個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同工也可以更了解自己個人和自己的宣教心志。而且,日校的同學將來都是教會的牧者戒機構同工,我們在中東宜教的這幾年,就是母會,實習教會和同學、學兄、學姊的教會組成了我們的主要支援關係網。因為彼此早已認識,我們更能彼此信任,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今天在一個多元多變的社會中,宣教不可能單單依靠一個宣教單位的「單打獨鬥」,我們更需要隊工、後勤、國際及本地教會網絡、專業人士和差會等等的支援。因此,在出工場前建立好這一班同心委身宣教的群體是重中之重。

在宣教事奉上更深遠的傳承

雖然,在職專業的身份是會比較容易進入創啟工場的,但是,如想在宣教上有更深和廣的影響,全時間的訓練會是一個很好的起始點。首先,植堂理論和牧會經驗讓我能更明白門徒群體的建立需要,只要因應跨文化的場景有所調整,這些經驗能在某程度上學以致用。另外,牧養的經驗也可以幫助資深宣教士將來去培育宜教的新人。如果我們盼望宣教使命能一代一代地薪火相傳,這樣的宣教牧養是尤其重要的。最後,全時間的跨文化研究課程也可為將來研究其他進深的宣教議題建立根基,以準備好為華人的宣教學討論作出更大貢獻。

如此回顧,就發現全時間神學訓練對宣教士來說,無論怎樣看也是利多於弊的。

原載於《建道通訊》219期,2025年4月,頁24-25。

作者簡介

簡國基

跨越文化研究部助理教授